您完全不按套路通关是吗 第三百三十九章 掠光者(求订阅~)(1/3)

“欢迎来到绿洲。”

——在听到莱恩这话的一瞬间,顾池就感觉自己上当了。

因为莱恩的语气和之前完全不同。

没有了那种高高在上的蔑视感,也没有被他们登出游戏后的诧异与气急败坏,正相反,莱恩好像很期待这一刻。

顾池其实一直都知道艾芙蕾雅想说什么。

与其说这个副本有问题,不如说是莱恩有问题。

他那神出鬼没的能力很不符合地平线的设定,无处不在某种程度上等于无所不能,这个套路顾池非常眼熟——他每次在梦里就是这样为所欲为。

可这显然不是梦,否则他不可能察觉不出来。

唯一合理的解释是这里不是真正的地平线,只是一个很像地平线的虚拟世界。

恰好,地平线的科技也拥有创造这么一个虚拟世界的能力——逐光者芯片。

他们从一开始就在一个游戏里,而莱恩是这个游戏的管理者。

只是问题在于,如果是游戏,他们该怎么退出?

林梦瑜开发的游戏可以死亡下线,莱恩开发的游戏,死了就是真的死了,不然柠檬狗等人不会有死亡公告。

这条路走不通,另外的办法他们一直被追杀也没时间去想,在不知道登出方式的情况下,他们只能暂时把游戏当做真实世界,先活下去再说。

之后再来思考怎么出去。

或者要不要出去。

从正常的玩家逻辑来讲,副本不会出现完全无用的设定,真正的掠光者芯片应该在虚拟现实之外,他们需要先醒过来,才能进入最终抢夺芯片的阶段,登出游戏是必须的。

但顾池不正常。

他比一般玩家多了个成就。

假设他们一进本就在虚拟现实之中,所有东西都是数据,那他成就给的义体就不该出现在背包里,因为义体是实物,蓝鸟公司总不能送一堆“虚拟装备”给他当谢礼吧?

顾池并不怀疑小破游拥有将实物转换成数据打包给他带入虚拟现实的能力,只是这样一来,就代表虚拟现实中的物品可以等价于实物道具,换而言之,在虚拟现实中找到掠光者芯片,同样可以结束游戏。

说不定还比正常通关更简单。

以往的经验告诉顾池,不按流程走才是通关副本最轻松的方式。

所以他才带着艾芙蕾雅硬闯莱恩的研究中心。

可鬼知道研究中心是虚拟现实的出口。

再听莱恩这语气,好像是故意引他们出来,表面上是追杀,实际上是在将他和艾芙蕾雅往这边赶。

艾芙蕾雅在看到那片数据海洋时也意识到了不对,可已经晚了。

她很明显感觉到自己的身体正在发生变化,有种被瓦解后重新组合的怪异感。

莱恩的感受更加直观——就像戴着3D眼镜观影,他眼睁睁看着两人驾驶着银色轿车从屏幕里冲出来,变成一团光尘,凝聚出两个真真切切的人。

“多伟大的技术啊。”莱恩感叹,“不管看几次都那么令人不可思议。”

顾池和艾芙蕾雅也在此时看清了眼前的情况。

这是一个巨大的球形房间,目测有上万平方米,比足球场还大,四周的墙面圆润凹曲,嵌入360°的环绕式曲屏,形成物理意义上的一镜到底。

而在屏幕之中,正是地下城、绿洲,以及地表的监控画面。

莱恩就站在他们身前不远处,周围还有二三十个人,将他们包围在中间。

顾池和艾芙蕾雅第一个反应就是掏枪,然后向彼此靠拢,背贴着背,目光警惕地打量着这些“保镖”。

顾池的义眼也带了出来,除了莱恩,这里没有一个真人,全是人形——甚至莱恩的身体也有过大幅改造,顾池视野中的人体参数图里,莱恩全身上下有三分之二的部位都是代表机械成分的红色。

“两位,不用紧张。”莱恩友善地道,“反正都要死,何不放轻松点呢?”

艾芙蕾雅冷笑:“死也把你换了。”

莱恩笑着摇头:“没用的,这具身躯只是我的意识载体之一,除非你们毁灭整个地平线,那样才有机会真正杀掉我。”

只是有机会,还不一定杀得死。

顾池:“你真的不是格雷曼?”

这种类似数字生命的改造和格雷曼如出一辙,那些保镖的“气质”也和罗德十分相像,他很难不怀疑莱恩和格雷曼是同一个人。

“伱好像很了解他?”莱恩道,“但我的确不是格雷曼,真要说的话,我和他还有仇。”

顾池:“有仇?”

莱恩道:“他制造智械末日,差点让我的心血毁于一旦。”

艾芙蕾雅眉头微皱。

什么意思?

智械末日是格雷曼制造的?

莱恩看见她的表情,不由失笑:“你是不是以为智械末日是人工智能觉醒了自我意识,想反客为主圈养人类?”

很多人都这么认为,可事实上,人工智能从来没有“觉醒”这个说法。

至少至今为止没有过。

“自我意识”是建立在“生命”的基础之上,一堆冰冷的、毫无生机的材料,怎么可能诞生出真正的生命?

一切都只是提前设定好的程序罢了。

所谓的“智慧”和“情感”,也都是人类赋予它们的。

响尾蛇企业虽不是专攻人工智能领域,但对这方面的了解也不少,他们曾经出资赞助过一家名为蓝鸟的小公司做过一个实验,叫做“机械恋人”。

这个项目里有两个关键词,一是“思考”,二是“情感”,前者包含后者。

在大多数人眼里,思考和情感是判断一个人是否为机器人最准确的方式之一,因为机器人不会思考,也不会有感情,但蓝鸟公司用一个非常简单又十分巧妙的方法解决了这两个难题。

他们首先搜集人类的习惯和逻辑建立一个庞大的数据库,然后通过特定波段让植入机器人脑部的芯片与数据库产生联系,可以随时访问这些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