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这大明还有的救 第二百七十六章 设府置县(1/3)

x,最快更新朕这大明还有的救最新章节!

第279章 设府置县

对于辽东情况,杨涟一直深有体会。

经过这段时间的巡查,他发现有两个严重问题。

一个便是人心问题,另外一个就是环境问题。

人心问题朝廷一直有所了解,最典型的便是辽人对朝廷的归附心不强,经常叛逃到建虏那里去,这个情况哪怕杨涟之前在京师也有所耳闻。

等他来到辽东以后,发觉这个问题愈加严重。

萨尔浒之战后,开原、铁岭等地相互失陷的原因就是因为有人暗中取款,得亏他跟熊廷弼二人联合杨一善在辽阳惩治奸细,杀了一大批心怀二心的辽东大族,这才勉强刹住了这股叛逆之风。

但杨涟是聪明之人,本身对辽东情况十分清楚,他自然知道辽人对朝廷归附心不强的原因并不在于辽人,而在于朝廷对其太过于严苛,才会导致辽人不真心归附。

所以他清楚的知道,想要重新俘获辽人对朝廷的归附心,不在于堵,而在于疏,围追堵截他们跑到建虏那里根本就是治标不治本,他们人心没有所扶椅,越围堵他们越会激发他们的反抗心理。

现在要做的事情,就是朝廷甚至辽东都司皆要一改之前的态度,严惩叛徒,宽宥厚待没有叛逃的辽人。

因此他这才会离开辽阳,开始巡查地方,目的就是了解辽东实情,落实屯田,只有缓解辽人之难,让其有所生计,才能让他们对朝廷不至于怨恨郁结,乃至背叛。

但愿望是美好的,现实却是残酷的。

这段时间实地走访后,他越发感叹辽东天然环境、气候之恶劣,以致于哪怕是屯田也是很艰难。

辽东本就处山海关外,大都位于苦寒之地,北边又有蒙古威胁,东边还有建虏侵扰,实乃四面楚歌。

不仅仅局势危险,地形也十分不好,根据杨涟之前的了解和实地走访询问,发现每年辽河自北顺流南下,因越往南地势越平坦低洼,辽河水流由湍急变得缓慢,如同黄河下游一般,很容易导致河床淤阔,河水漫滥,因此在辽东形成了大片河湖、沼泽。

杨涟也查阅过史书,通晓自古以来辽泽一直便存在,也一直是辽东发展的桎梏。辽泽一下把关外割分至两半,分为辽西和辽东,致使每次前往辽东辽阳等地,要么就要沿着辽泽边缘饶行,路途遥远,行动十分不便。

辽泽不仅不利于出行,而且湿地在夏季很适合孳生蚊虫,又难以耕种,朝廷也好几次鼓励汉人迁居此地,但都没有成功,致使这块地方自驿堡墩台而外,居民绝少,四望无烟,惟芦苇萧萧耳。

但如果辽泽只是简单的泛滥那也就罢了,但天灾致祸也远远没有那么简单。

辽泽只在每年的夏季汛期出现。而从深秋季开始,雨季结束,沼泽干涸,辽泽就会慢慢萎缩直至消失,北边的察哈尔、内喀尔喀蒙古人就可以轻易突破边墙,成为辽东的心腹大患。

今日视察草滩村就是一个实证,杨涟越往深处视巡实情,就越发觉得辽泽问题不彻底根治,辽东不仅仅有军事威胁,农业生产也会被限制。

甚至可以说,辽泽问题是目前辽东发展不起来的重要因素,也是解决辽人生计问题的关键所在。

因为要解决辽人人心问题,必须善待辽人,让其有所仰赖生计;但要其所有生计,就必须要行屯田,鼓励耕种;那鼓励耕种的前提就是要解决辽泽水患问题。

他之前也曾在江南任职,对于水患问题也是有过了解,经过这段时间的视察,他对于辽泽水患问题也有了一个老生常谈的办法,便是兴修水利。

只有兴修水利,疏通水道,修建堤坝,引水入田,就可以变废为宝,不仅可以把辽泽水患问题解决掉,也可以反哺田土,提高产量,可以说百利而无一害。

只是大明从开国到现在已有二百余年,辽东经营也有二百余年,难道之前辽东那么多巡抚、总督都没有想到这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