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大枭雄 第十二回 见义勇为(1/2)

京畿路,乃是东京城周围地区。也是指后世的河南省。地势呈望北向南、承东启西之势,地势西高东低,主要由平原、盆地、山地、丘陵、水面构成。耕地面积多,土壤肥沃,是中华文明起源地。

历朝历代称之为中原,乃是兵家必争之地。

而此行目的地——东京汴梁城,在直隶开封府境内。坐落在平原尖端,位于黄河下游的大冲积扇平原地带。其地势西北部较高,东南部较低,北部是大堤的高滩地,而西部和南部的地势则相对平坦。因此,开封包含了一定高度的丘陵和洼地。

但河南自古就是产粮之地,时值七月初,正是收获的季节。金黄一片的田野一望无际,稻香阵阵。百姓们男女老少在田间忙碌,劳累却喜笑颜开。

七月上旬,黄安率队走在田埂之上,看着淳朴的百姓们忙着收割稻谷,又看看饱满的谷穗暗自点头。

黄安迎面碰上一个老农勒马停下,行礼与之攀谈。

“老丈,有礼了。”

“见过官爷,不知何事?”

“老人家,别怕,今年收成不错哟!”

“是哈,这位官爷,今年风调雨顺,收成的确可以。”

“不知道乡亲们最终能获得多少?”

“这个分为两种,田地属于自己的只需要缴纳一成税收。若是耕种富户田地,除了官税,还得给主家交租。有的是两成,有的是三成,收成也得看天。”

“原来是这样,打扰老人家。”

”不过是举手之劳,官爷客气了。”

类似的攀谈简单,却说明许多东西。黄安每到这么一处地方都会询问情况,了解各地的百姓的收成情况。兼并土地的危害显现出,富户剥削穷人。

另外宋朝农业技术的改革,优良种子的筛选和规范性施肥。北方多旱地,粮食亩产300斤,南方平均亩产有四百斤,在历朝历代中算是出类拔萃。至少要超过元明清等朝,甚至是近期民国时期。

这也是宋朝能养活上亿人口的根本所在。

如此富裕的国家,如此有基础的国家。因为国家制度的缺陷,以文官治国,领兵,尽可能的打压武将,分化权利,把武将硬生生的阉割,积贫积弱。

黄安想到北宋要不了几年便会灭亡,南宋苟延残喘。莫名有种悲凉之感,也有些紧迫,要快速发展壮大。那样在乱世来临之时,才有资本活下去。

“呜呜,救命,快救命啊!来人……”

“啊,救命啊,快来人呐,快来人吶!”

这时,突然有嘈杂哭泣声,求救声令孙新回过神来。也惊动吕方,杨林等人,众人纷纷循声望去。

只见不远处一群孩童沿着河岸奔跑,焦急地哭喊或哇哇大哭。

“不好,天热,定是有人戏水出了事故?”

黄安只是一眼,便想明白缘由,二话不说,拨马奔过去。吕方,杨林,焦挺等人见了忙紧随其后。

二十余人四十匹马,呼啸着很快到了附近。

果然就见湍急的河流中有四个男孩在挣扎,呼救。拼命扑腾,想抓住岸边伸过来的树枝爬上岸来。却被湍急的水流越冲越远,岸边的孩童却跟不上。

远处的大人们听见了呼救,纷纷赶来却来不及了。

“闪开,通通闪开。”黄安见情况危急,再不施救几个孩子没了。大声让那些孩子闪开,猛拽缰绳。乌骓马几乎是人立而起,黄安也趁机跳下马来。不等站稳就冲向河流,三步并作两步跳入河中。

身上的光明铠虽然沉重,但在湍急的河流中不容易被冲走。黄安仗着水性好,在水中迅速游动,接近落水的孩童从后面揽住,一边安抚一边救别人。

“不要慌,不要慌,不要胡乱动弹,脑袋拼命朝天仰。”在黄安的厉声喝斥之下,被抓住的孩子下意识地听从不再乱动弹,脑袋高扬避免呛水。

黄安再次抓住一个孩童,让他们牵着手,又抓下一个。很快,落水的三个孩童互相抓着成一条线。只是在黄安去救最后一个孩子时,对方被水冲远。

黄安看了看救下来的三个孩童,没有多想,奋力向岸边游去。河流湍急却不宽,很快到了岸边,赶来的吕方,杨林等人挨个把落水的孩子拉上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