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 18(2/4)

早在1946年华罗庚就指出:“我国将来数学研究所的工作似乎不应当只偏重于纯粹数学或纯粹数学的一部分而已。”建所之初按上述蓝图研究所广泛网罗人才工作进展神。数学所先设有数论(华罗庚、越民义、王元、许孔时、吴方、魏道政)与微分方程(吴新谋、秦元勋、王光寅、丁夏畦、邱佩璋)两组相继成立了代数组(华罗庚、万哲先)函数论组(华罗庚、6启铿、龚昇)拓扑组(吴文俊、张素诚、孙以丰)泛函分析组(关肇直、田方增、冯康)数理逻辑组(胡世华、唐稚松、6钟万)概率统计组(王寿仁、张里千)理论物理组(张宗燧、戴元本)力学组(庄逢甘、林鸿荪、罗时钧、沈元、李敏华、胡海昌)计算机设计组(闵乃大、吴几康、夏培肃)。熊庆来于1957年回国函数论室加设单复变函数论杨乐、张广厚是熊庆来晚年的研究生。华罗庚在见到厦门大学青年陈景润关于塔利问题的一篇文章后认为他有培养前途而将他调来数学所工作。华罗庚领导了“数论导引”与“哥德巴赫(go1dbach)猜想”两个讨论班。他还领导了多复变函数论与代数方面的工作。除此之外他曾建议关肇直、田方增研究赋范环论建议冯康研究广义函数论。数学所还向全国开放来所工作过的有李国平、李修睦、梁之舜、张远达、钟同德、林坚冰、严士健等。得益于在数学所期间的工作而成为学部委员者近2o人。这个阶段华罗庚写成《数论导引》(1957)、《多复变数函数论中的典型域的调和分析》(1959)、《指数和估计及其在数论中的应用》(1963)与《典型群》(与万哲先合作1963)4本专著。华罗庚的主要研究工作为定出4类典型域上的完整正交系。这项工作荣获1956年颁的第一届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95o年**主席会见华罗庚时曾希望他培养出一些好学生来。建所后华罗庚十分注意培养学生他在撰写专著的过程中总是组织讨论班对他所写的材料加以讲述、讨论与修改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做研究提高独立工作能力。华罗庚还注意数学知识的普及工作在报纸上表了不少介绍治学经验与体会的文章。从1956年开始华罗庚即在中国倡导高中学生的数学竞赛活动为此他为中学生写过5本通俗易懂的册子。总之从195o至1957年华罗庚的一切工作都得到政府与数学家的广泛支持工作成效十分显著。华罗庚高瞻远瞩始终坚持对苏联与西方先进数学的学习。这期间他还不断致力于争取华裔数学家回国工作。

1957年华罗庚与曾昭抡、钱伟长、千家驹、童第周就科技问题在《光明日报》上联名表文章提了几个正确意见。这一具有良好愿望的文章竟被成是所谓反党反社会主义的科学纲领。曾昭抡与钱伟长被错划为“右派分子”。华罗庚、千家驹与童第周虽然得到保护而免遭划为右派但仍受到多次“批判”。1958年《人民日报》登载了所谓“走白专道路”的文章由此在全国掀起了“拔白旗运动”华罗庚又作为数学研究所的重批判对象他与一些正直的数学家被剥夺了言权。

1962年华罗庚以极大的勇气来整顿数学研究所。他倡议在数学所的研究实习员中进行一次基础课考试成绩优秀者提升成绩太差者调出数学所工作。经过这次整顿数学所又逐渐走上正轨。华罗庚还在数学所开辟了一个“练拳园地”出题目给大家做以提高对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但好景不长从1964年开始形势又在向“左”转了。华罗庚的一系列正确做法被成是所谓“考、提、调”三板斧是砍向“革命群众”的三板斧是“资产阶级的反攻倒算”。他被迫离开数学研究所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从事研究与教学工作。华罗庚于1958年被任命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兼数学系主任。华罗庚在科技大学期间写成专著《高等数学引论》。

从1958年开始华罗庚致力于数论方法在近似分析特别是在多重定积分的近似计算中的应用研究(与王元合作)及混合型偏微分方程的研究。至1965年华罗庚将他的主要精力放在数学方法在工业上的普及应用方面。他选择适合中国工业实际水平的“优选法”与“统筹法”(简称“双法”)加以推广应用。近2o年的时间里他与陈德泉、计雷等人一起足迹遍布中国2o多个省、市、自治区的厂矿工交企业给工人讲课既普及了数学知识又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影响颇为深远。

1966年爆了持续1o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华罗庚的家被查抄过3次手稿散失殆尽不少工作无法再继续进行。他被贴了不少充满了造谣污蔑之词的大字报还遭到几次批判。这一情况至1967年即告终止他可以安静地呆在家里甚至可以出去普及“双法”。较之中国的绝大多数知识分子华罗庚可算是幸运的。1975年华罗庚得了心肌梗塞经治疗虽幸免于死但却种下了致命的病根。

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了。从1979年开始的数年间华罗庚在朋友与学生的协助下完成专著《数论在近似分析中的应用》(与王元合作1978)《从单位圆谈起》(1977)《优选学》(1981)与《华罗庚论文选集》(huaLookengse1ectedpapers.1983)。他还以学者身份3次出国讲学。1978年他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198o年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分成数学所、应用数学所与系统科学所。华罗庚除继续担任数学所所长外还被任命为应用数学所所长直至1983年底为止。1979年法国南锡大学授予他荣誉博士称号以后香港中文大学(1983)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1984)也授予他荣誉博士称号。他还被选为美国科学院国外院士(1982)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83)与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1985)。这些年来华罗庚仍积极工作他想多做些事将失去的光阴补回来但终究年迈体弱力不从心了。1985年6月12日华罗庚在日本东京大学作完演讲由于心脏病突然作而去世。

除数学家生涯外华罗庚还积极地参加社会政治活动。从1951至1983年华罗庚均为中国数学会理事长。又曾任第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第一至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第六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副主席。他曾参加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国民党。1979年6月加入中国**。

华罗庚是世界知名的数学家他在数学方面的卓越成就简述如下:1.指数和估计及堆垒素数论。

命q为整数>1f(x)=akxk+.+a1x为整系数多项式满足(ak.a1q)=1(即互素)。记sqfefxqexexq(,)(()/),()===.12pix华罗庚在194o年证明了:对于任何ε>o皆有|(,)|(,)sqfnetbsp;qk≤ee11- 其中netbsp;与ε的常数。这一结果是臻于至善的。它是c.F.高斯(gauss)和与高斯定理的推广:|(,)|sqxq22≤.关于指数和的积分平均华罗庚证明了:对于任意ε>o当1≤j≤k时有o1122o.=- eafxdanetjjj(())(,)≤.ee由这两条重要定理及维诺格拉多夫关于h.外尔(ey1)和的估计及他关于素变数三角和的估计华罗庚研究了方程n=f1(x1) . fi(xi)的可解性问题此处fi(x)(1≤i≤s)为s个k次项系数为正的整值多项式n为给定正整数。特别当fi(x)=xk时就得到著名的华林问题。若在方程中限制xi取素数fi(x)=x及s=23即得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对于华林问题先是希尔伯特于19oo年证明了存在net充分大时最的s记为g(k)以后哈代与利特尔伍德用他们的“圆法”对g(k)作了定量估计。维诺格拉多夫则大大地改进了g(k)的估计他还证明了“三素数定理”即充分大的奇数都是三个素数之和。华罗庚将华林问题的重要结果基本上推广到上述方程的情况而且限制变数为素数自然包括“三素数定理”作为特例。他的成果总结在他的专著《堆垒素数论》之中。这本书已成为经典著作。

解析数论最上乘的工作之一是有一个纯分析的不等式(这称为方法)并附有这一不等式的重要应用。华罗庚的工作就是这样的。

在华罗庚领导的堆垒素数论中心问题哥德巴赫猜想讨论班上王元、潘承洞与陈景润相继对筛法、大筛法应用及哥德巴赫猜想的结果作出改进。陈景润于1966年证明了:每一充分大的偶数都是一个素数与一个不过两个素数之积之和。

2.体论。

若一个环k其每一元素关于乘法都有逆元素但对乘法来是非交换的则k称为体。命o是体k到它自身的一个一一映射。如果o满足(a b)o=ao bo,(aba)o=aoboao,1o=1,则称o为半自同构。熟知的半自同构的例子为自同构:(ab)o=aobo与反自同构:(ab)o=boao。问除此之外还有无其他半自同构?华罗庚于1949年证明了:每一个半自同构或为自同构或为反自同构。

同年华罗庚还给下面结果一个初等证明:体的每一个真正规子体均包含在它的中心之中(h.嘉当(net)-R.d.布劳尔(Brauer)-华氏定理)。p.T.贝特曼(Bateman)用莎翁名著《罗米欧与朱丽叶》中的诗句“没有一口井那么深也没有教堂门那么宽像茂丘西奥的伤口一样致命呀!”来赞扬华罗庚的一些结果。

195o年华罗庚还证明了体的乘法群的一个定理:体的乘法群不是亚阿贝尔群。

3.矩阵几何、自守函数、典型群论与多变数函数论。

华罗庚将这几个学科放在一起研究。他在这几方面的研究是密切相关的。将一个变数推广到多个变数往往无从下手以矩阵为变元则为特殊的多变数问题。这时代数工具可能使用一行一列的矩阵就是单变数又可以借用单变数时的结果做背景所以华罗庚研究的方法均重用矩阵运算从而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开拓性工作。

1935年e.嘉当(net)证明了在解析映射下只有6类不可约、齐性、有界对称域其中两类是例外域维数分别是16与27其余4类称为典型域。典型域可以看作普通复平面上的单位圆在高维空间的类似。其重要性有如单位圆之于复平面其应用与影响又过多复变函数论。

华罗庚给出了4类典型域的运动群的矩阵表示算出s.伯格曼(Bergman)核重新证明了3种类型的双曲空间的黎曼(Riemann)曲率都是非正的从而推知其几何相当正规。这就导致华罗庚开拓了“矩阵几何学”这一领域。在矩阵几何中空间的是某类矩阵其背景是典型域。华罗庚的目的在于在这些矩阵空间中推广复平面的几何基本定理——k.gstaudt)定理:每一个将复平面映射到自身的保持调和分隔不变的拓扑变换必为直射变换或反直射变换。例如对复数域上的对称矩阵空间华罗庚证明了:一个连续的将对称矩阵映射为对称矩阵并保持算术距离不变的映射必为辛变换或反辛变换。

但怎样用尽量简单的几何不变量来刻划运动群呢?1951年华罗庚现“粘切”就够了所谓矩阵m与n粘切即m-n的秩为1。华罗庚还研究了基域是体的矩阵几何学。

1953年华罗庚用群表示论方法具体得出4类典型域的完整正交系这相当于在复平面上找到了完整正交系e(no)(n=o±1.)。借助于典型域的完整正交系华罗庚得出4类典型域的柯西(cauchy)核、赛格(szeg.)核与泊松(poisson)核。

辛群在华罗庚的自守函数论与矩阵几何的研究中都很重要。很自然地他会研究辛群的自同构问题。1946年华罗庚表了他确定辛群自同构的文章。这是他研究典型群的开端。以后的一系列工作形成了他研究典型群论的独特方法即先解决尽可能低维的问题再用数学归纳法推广到高维。华罗庚处理典型群自同构问题的方法很初等即着重矩阵运算。

华罗庚在这方面的工作由万哲先、6启铿与龚昇继续着得到了展与应用。

4.应用数学。

从1959年开始华罗庚与王元合写了一系列论文研究了在近似分析中如何用基于数论思想的可计算与决定性方法来尽可能取代统计实验的蒙特卡罗(montecar1o)方法的问题。他们的方法的要为用一组独立单位或线性递推公式来构造一个代数数域的整底的联立有理逼近从而定出高维单位立方体的一致分布列并得出其偏差估计。一致分布列可以代替蒙特卡罗方法中的随机数故又称为伪随机数。例如设{Fn}表示L.斐波那契(Fibonacci)数列即由递推公式Fo=o,F1=1,Fn 1=Fn Fn-1(n≥1)定义的整数列。假定()的导数及其低维导数均囿于且每fxynetbsp;2fxyxy(,)个变数均有周期1则得fxydxdyFfkFFkFnet(,)(,)1og——=.oo111o1o12≤这是臻于至善的估计。

华罗庚还对“统筹法”即netbsp;与“优选法”亦即J.基弗(kiefer)的“黄金分割法”与“斐波那契法”作了简化并在中国工业部门作了广泛的普及与使用。

华罗庚的主要论著有《堆垒素数论》、《数论导引》、《多复变数函数论中的典型域的调和分析》、《指数和的估计及其在数论中的应用》、《典型群》(与万哲先合作)、《高等数学引论》、《数论在近似分析中的应用》(与王元合作)、《二阶两个自变数两个未知函数的常系数线性偏微分方程组》、《优选学》、《华罗庚科普著作选集》、《huaLoo—kengse1enetger—Ver-1ag1983)。

华罗庚一生都是在磨难中挣扎。他常他的一生中曾遭遇三大劫难。先是在他童年时家贫失学患重病腿残废。第二次劫难是抗日战争期间孤立闭塞资料图书缺乏。第三次劫难是“文化大革命”家被查抄手稿散失禁止他去图书馆将他的助手与学生分配到外地等。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要坚持工作做出成就需付出何等努力需怎样坚强的毅力是可想而知的。

早在四十年代华罗庚已是世界数论界的领袖数学家之一但他不满足不停步宁肯另起炉灶离开数论去研究他不熟悉的代数与复分析这又需要何等的毅力与勇气!

华罗庚善于用几句形象化的语言将深刻的道理出来这些话言简意深富于哲理令人难忘。早在五十年代他就提出:“天才在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华罗庚虽然聪明过人但从不提及自己的天分而把比聪明重要得多的“勤奋”与“积累”作为成功的钥匙反复教育年轻人要他们学数学做到“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经常锻炼自己。五十年代中期针对当时数学研究所有些青年做出一些成果后产生自满情绪或在同一水平上不断写论文的倾向华罗庚及时提出:“要有度还要有加度”。所谓“度”就是要出成果所谓“加度”就是成果的质量要不断提高。“文化大革命”刚结束时一些人特别是青年人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而某些部门也急于求成频繁地要求报成绩、评奖金等采取了一些不符合科学规律的做法这导致了学风败坏突出地表现在粗制滥造争名夺利任意吹嘘上。1978年他在中国数学会成都会议上语重心长地提出:“早表晚评价。”后来又进一步提出:“努力在我评价在人。”这不仅体现了他对年轻科学工作者的爱护和关怀实际上也含蓄地表达了他对学术界不良学风的批评以及他对科学展及评价科学工作的看法。科学工作要经过历史检验才能逐步确定其真实价值这是不依赖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华罗庚从不隐讳自己的弱只要能求得学问他宁肯暴露弱。在他古稀之年去英国访问时他把成语“不要班门弄斧”改成“弄斧必到班门”来鼓励自己。华罗庚每到一个大学是讲别人专长的东西从而得到帮助呢还是讲别人不专长的把讲学变成形式主义走过场?华罗庚必定选择前者也就是“弄斧必到班门”。早在五十年代华罗庚在《数论导引》的序言里就把搞数学比作下棋号召大家找高手下即与大数学家较量。中国象棋有个规则那就是“观棋不语真君子举手无悔大丈夫”。1981年在淮南煤矿的一次演讲中华罗庚指出:“观棋不语非君子互相帮助;落子有悔大丈夫改正缺。”意思是当你见到别人搞的东西有毛病时一定要。另一方面当你现自己搞的东西有毛病时一定要修正。这才是“君子”与“丈夫”。针对一些人遇到困难就退缩缺乏坚持到底的精神华罗庚在给金坛中学写的条幅中写道:“人不到黄河心不死我到了黄河心更坚。”人老了精力要衰退这是自然规律。华罗庚深知年龄是不饶人的。1979年在英国时他指出:“树老易空人老易松科学之道戒之以空戒之以松我愿一辈子从实以终。”这也可以是他以最大的决心向自己的衰老作抗衡的“决心书”以此鞭策他自己。在华罗庚第二次心肌梗塞病时在医院中仍坚持工作他指出:“我的哲学不是生命尽量延长而是尽量多做工作。”

总之华罗庚的一切论述都贯穿一个总的精神就是不断拼搏不断奋进。

华罗庚从就爱国爱民胸怀大志。抗战刚开始出于民族大义他即放弃留在英国继续做研究工作的机会毅然回到中国昆明。抗日战争时期他见后方贪官奸商横行十分气愤毅然写道:“寄旅昆明日金瓯半缺时狐虎满街走鹰鹳扑地飞。”当他得知闻一多被暗杀的消息后心中交织着强烈的爱和恨他写道:“乌云低垂泊清波红烛光芒射斗牛宁沪道上闻噩耗魔掌竟敢杀一多。”中华人民共和国刚成立华罗庚就毅然放弃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终身教授职务携全家回到北京。在归国途中表了热情洋溢的“致中国全体留美学生的公开信”(195o年2月)信中写道:“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归去来兮!”“为了抉择真理我们应当回去;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该回去;为了为人民服务我们也应当回去。”

华罗庚在1951年又写道:“从前帝国主义者不但在经济上剥削我们政治上奴役我们使我们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同时又从文化上——透过他们所办的教会、学校、医院和所谓慈善机关——来打击我们民族的自信。”“实际上我们祖国伟大人民在人类史上有过无比的睿智和成就。”“请读者用客观的态度公正的立场自己判断自己分析看看我们是否是如帝国主义所的‘劣等民族’”。

这些话字里行间充分反映了华罗庚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心情他为了振兴中华而毅然回归祖国。

1957年华罗庚遭到错误批判。当时中国数学界大搞“拔白旗”、批判“资产阶级学术权威”的运动。华罗庚目睹中国数学界遭到的破坏与损失痛心疾。1963年他借写《高等数学引论》的序言为题加以挥地写道:“它既是急就章又是拖沓篇1958年匆匆上马。”“错误百出疵谬迭见。”“紧紧松松赶赶拖拖因而详略不一前后不贯轻重失调呼应不周等毛病在所难免的了。”

1964年他更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向前走了3里路现错了不要紧后退3里便到原来的出了;但时间却不能退回到原来出的时间而是花了双倍时间时乎时乎不再来!”

“文化大革命”期间眼见着国家遭难人民受害他更是百感交集悲愤万分。1969年他的恩师熊庆来遭迫害致死他都不能去悼念。1978年熊庆来得到平反后华罗庚写道:“恶莫恶于除根计痛莫痛于不敢啼尸体已入焚化间谁是?翻遍盖面布方得见遗容一面骨架一层皮。”

在“四人帮”横行时华罗庚虽受到保护但他被剥夺了言权而且实际上被禁止与朋友学生往来。他的“双法”普及工作亦常遭到横加干预。在这黑暗的日子里据华罗庚有一个本子经常偷着写诗骂“四人帮”不肯示人可惜未能留存下来现仅得一如下:“并州战役胜利日白骨妖魔心如炽。

‘我要分裂停生产’尔辈竟敢搞团结。”

1976年“四人帮”殄灭特别是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政策华罗庚心情舒畅他写了一系列述怀诗句展望未来跃跃欲试。列举一如下:“春风吹绿了大地原野上万马奔驰与其伏枥而空怀千里何如奋勉而追骐骥?”

华罗庚终于倒在了学术报告的讲台上为祖国、为数学工作到了生命的尽头。

第四十九章鲁迅鲁迅姓周原名樟寿字豫才;1898年到南京求学时改名树人;1918年表《狂人日记》时开始使用“鲁迅”这一笔名。

1881年9月25日鲁迅出生于浙江绍兴的一个官僚地主家庭。当他出生时他的家庭已处在衰落中但仍可称之为康之家。由于天资聪颖、勤奋好学以及家长和塾师的严格培养鲁迅在少年时期便打下了较为深厚的国学基础。

在此期间家中生的两大变故对他性格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893年秋当他12岁的时候正在做着京官的祖父周介孚因科场案入狱全家都有被株连的危险。鲁迅随母亲到亲戚家避难竟遭到前所未有的冷遇有时还被称为“乞食者”。同族的长辈也看不起他们甚至加以欺凌。翌年冬父亲周伯宜又患了重病。作为长子的鲁迅几乎每天都要出入当铺和药店。虽然开方的都是当地的名医虽然诊金很高但父亲的病却日重一日终于在1896年秋天亡故了。

世人前恭后倨的态度深深刺伤了他那颗自尊而敏感的心灵。“有谁从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这是他后来在《呐喊·自序》里所的话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少年时心灵的余痛可以得知他当时已深切体验到中国封建伦理文化及其所塑造的人格的虚伪和冷酷。而父亲的因医治无效而病故又使少年鲁迅切身感受到中国传统医学的落后。当时思想敏锐的中国知识分子可能从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中看到中国文化的落后而少年鲁迅对于中国文化的绝望除了也看到这些对外战争的失败之外更多地来自他当时刻骨铭心的切身体验。他有着独特的少年经历。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面临着被东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瓜分的危险中华民族面临着被灭亡的危险而中国旧文化的陈腐窳败也已充分显露。于是怀有救国救民壮志的少年鲁迅不愿走科举应试的所谓“正路”也不愿学作幕友或商人决心不顾人们的奚落和排斥“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通过学习西方先进文化去探求强国新民之路。1898年5月他带上母亲为他筹集的八元川资去南京考入了可以“学洋务”的江南水师学堂。因对学堂的管理和教学感到失望翌年2月又考入也设在南京的江南6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在那里一直学习到19o2年初。在南京将近4年的时间里鲁迅接触到他前所未闻的各种新知识。尤其重要的是他通过阅读严复翻译的英国博物学家赫胥黎的《天演论》对西方正在盛行的作为生物学和历史观的进化论生了浓厚的兴趣。这对他后来思想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9o2年初鲁迅于矿务铁路学堂毕业后被官费保送日本留学。他先进入东京的弘文学院学习日语和其他基础课程。他一面学习一面热情地探求着救国之路。他的献身民族复兴事业的志愿在他19o3年写给同学兼好友许寿裳的一诗《自题像》中表达得十分明确:“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闇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戊戌变法失败后维新派和革命派都在日本积极展开活动。鲁迅赞成革命派的政治主张并经常参与他们的一些活动。他坚决反对维新派的保皇立场但对梁启提出的必须改变中国国民愚昧落后精神状态的新民则给予高度重视。他开始认真思考国民性改造问题。据许寿裳回忆鲁迅在弘文学院的时候常常和他讨论这样三个问题:(1)怎样才是最理想的人性?(2)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3)它的病根何在?19o3年鲁迅翻译并加以改写的《斯巴达之魂》表于《浙江潮》杂志。这篇歌颂了斯巴达勇士抵抗侵略、为国捐躯的大无畏精神洋溢着激昂的爱国热情。同时或稍后鲁迅还翻译了法国凡尔纳的科幻《月界旅行》和《地底旅行》撰写了介绍科学知识的论文《鈤》和《中国地质略论》。这些译作和文章显示了他对科学的重视。19o4年4月鲁迅在弘文学院毕业。9月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医学。他之所以选择学医是与他少年时代的经历和他的救国思想密切相关的。父亲的不治而死给他留下了痛苦的记忆。后来接触到西方医学知识与先前医生的议论和方药加以比较他更加感到中国医学的落后。同时他还从翻译的历史书上得知日本的维新大半端于西方医学的引进。因此他准备学好医学回国医治像自己父亲一样被误的病人;同时也借以促进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但学习到19o6年初一次影片事件又使他决心弃医从文。有一天教师在授课之余为学生放映纪录日俄战争的影片。画面上出现了一个据是为俄军当侦探的中国人被日军捉住要杀头示众另有一群体格健壮的中国人却在麻木地围观。鲁迅深受震动。他感到“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关键在于改变国民的精神。而能够改变精神的他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他决定献身于文艺事业。

19o6年6月鲁迅结束了在仙台医专的学业自日本回绍兴奉母命与朱安女士结婚。对于家庭包办的这件婚事鲁迅很不满意。他后来曾对朋友:“这是母亲给我的一件礼物我只能好好地供养她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

他在绍兴只住了几天就回到东京一面继续学习外文一面从事文学活动。19o7年春他与许寿裳等人计划创办文学期刊《新生》但因支持者的退出而告失败。19o7年底到19o8年底他在刘师培等人主编的《河南》杂志上表了《人间之历史》、《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破恶声论》(未完)等论文标志着他的独立思想的逐步形成。在他看来当时中国的落后决不仅仅是科学技术和社会制度的落后从根本上是人的落后。国民愚昧、怯懦、自私、冷酷、巧滑、重利。振兴民族的根本出路是改变国民精神。他在《文化偏至论》中写道:“是故将生存两间角逐列国是务其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人既扬踔厉矣则邦国亦以兴起。”他认为新的国民应当有健全的精神既要不畏强暴又要有博爱之心;既要务实又要有形上之需求;既要有坚强的意志刚愎主己于庸俗无所顾忌又要有开阔的胸襟不疾天才尊重先驱。

19o9年鲁迅和他的二弟周作人合译的《域外集》第一、第二册先后出版。这里面所收的多是东欧弱民族和俄国作家的作品主题主要是要求民族独立或抨击反动统治。鲁迅选译这类文学作品考虑的是中国革命的需要。但《域外集》销售情况很不理想半年内只售出数十册。

从19o6至19o9年鲁迅在东京从事的文学活动没有引起很大的社会反响。主要原因是当时正处在政治革命的热潮中大部分关心国事的知识分子还没有意识到文化变革对于中国改革的重要性。但鲁迅这一时期的努力却是他后来文学活动的必要准备。

19o9年8月鲁迅因家庭经济上的需要而回国谋职先是在杭州的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任生理学和化学教员191o年7月又到绍兴府中学堂任生物学教员并兼任监学(教务主任)。辛亥革命爆时他曾积极组织声援活动和宣传活动。辛亥革命后不久任绍兴山(阴)会(稽)初级师范学堂监督(校长)。这年冬天他以辛亥革命为背景创作了他的第一篇《怀旧》。作品通过一个市镇的一次由谣传引起的混乱简练而深刻地概括了中国人在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下养成的生存方式。虽用文言写成但其思想内容和结构形式已完全具备了现代短篇的性质。

1912年2月鲁迅应教育总长蔡元培之邀到南京教育部工作不久随部迁至北京担任教育部佥事、社会教育司第二科科长、第一科科长等职主管文化及社会文化设施等工作。辛亥革命之后中国的社会状况并没有生根本变化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倒行逆施充分暴露了中国旧文化的顽固性。鲁迅一时找不到攻击旧文化的机会和战友直到1917年他还常常感到极度的苦闷和绝望。为了排遣苦闷他便在公余时间抄写古书辑录金石碑帖阅读佛经。但他并未完全消沉下去而是常常怀疑自己的绝望:“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这一时期他虽然很少表文章然而却对中国社会和文化进行了更为深入的体察和思考。

中国民主革命的连遭挫折使越来越多的有志改革的知识分子意识到开展一场反封建的文化革命运动的必要性。1915年9月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从第二卷改名《新青年》)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的思想启蒙运动。1917年初胡适、陈独秀等人又动了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的文学革命。早就立志于中国文化改革的鲁迅终于找到了战友和大显身手的机遇开始了他创作的丰收期。

1918年初鲁迅参加《新青年》的编辑工作投身于五四新文化运动。

同年5月他在《新青年》上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现代白话《狂人日记》揭开了中国史上新的一页。从此“一而不可收”在五四时期又连续表了《孔乙己》、《药》、《明天》、《一件事》、《风波》等多篇。这些作品以深刻的反封建思想和新颖独特的艺术形式深深地震撼了当时进步知识青年的心同时也最早以丰硕的创作成果显示了五四文学革命的实绩。除创作外当时他还写了《我之节烈观》、《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等论文和相当数量的“随感录”。这些文章或者系统地驳斥男子本位、长者本位的封建道德或者针对保守派的种种谬论作脱手一掷的迎击都密切配合了当时的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五四**过后新文化阵营生了分化“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鲁迅感到自己“成了游勇布不成阵了”。但他这次没有再放下战斗的笔。1922年初当穿着西装革履却从事复古活动的“学衡派”趁新文化立足未稳而起进攻时鲁迅立即写了《估〈学衡〉》等杂文抨击了这股复古思想。从1918年到这时他所写的各类杂文收在杂文集《热风》和《坟》里。

1923年鲁迅将他1918年至1922年创作的15篇结集为《呐喊》出版(该书在193o年第13次印刷时由作者抽去其中以神话传为题材的《不周山》一篇)。《呐喊》以反对封建伦理文化的启蒙主义为宗旨以辛亥革命前后到五四运动前后的中国社会历史为背景猛烈抨击了中国封建伦理文化的冷酷性、陈腐性和保守性深刻揭示了在长期封建社会中形成的国民精神的弱同时也赞美了保留在天性未混的儿童和淳朴的下层劳动人民身上的优秀品质还艺术地再现了革命先驱在当时的艰难处境。《狂人日记》通过一个身患“迫害狂”的人道主义者的独特视揭了“中国人尚是食人民族”的可怕事实并通过这一可怕事实与家族制度和礼教之间内在联系的揭示暴露了“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孔乙己》着重反映的是封建等级观念对人们的毒害。孔乙己虽已穷困潦倒但仍不肯脱掉那身标志读书人资格却已“又脏又破”的长衫而咸亨酒店的掌柜和顾客们却因他连“半个秀才”也没捞到而将他作为取乐的材料。封建等级观念使人变得滑稽使人与人之间缺乏基本的同情。《药》写的是革命者夏瑜的血被愚昧的群众当作医治痨病的药而食用的事情反映了群众与革命的隔膜。中篇《阿Q正传》是鲁迅的代表作。这是一篇性格。作者着力刻划了阿Q这个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被压迫、被蹂躏者形象。阿Q性格的本质特征是缺乏理性自我因而他不得不一方面盲目地服膺封建兽道伦理文化一方面又本能地适应封建吃人社会现实。他虽然没有读过书但其思想却“样样合于圣经贤传”对“男女之大防”历来非常严也很有排斥异端的“正气”。阿Q从实际感受出也常常觉得“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但他终其一生未能在理性观念上否定过封建制度和文化。阿Q没有理性自我却有着本能自我。既然不能从理性观念上否定封建文化他就只能按着本能需求去适应那个吃人的、对于他这样一个底层人来完全是异己的社会现实。他适应现实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精神胜利法即当他在生活中处于困境或遭受失败时就靠自欺来自慰。因为他常处逆境这成了他主要的适应方式。另一种是一旦有机会就爬到更高的等级阶梯上去如革命到来时他便跃跃欲试。但爬上去的可能本来就非常阿Q也终于作为替罪羊而被那个社会吃掉了。这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文学典型既生动具体又高度概括地反映了深受封建文化毒害的下层人民的生存状态。鲁迅是怀着怒其不争又哀其不幸的复杂心情来描写阿Q的。他怒其服膺不该服膺的兽道文化怒其适应无法适应的吃人现实他哀其被侮辱、被损害的悲惨处境哀其终于被吃掉的悲剧命运。鲁迅将阿Q的精神弱撕破给人看又将他的尊严和权利践踏给人看将他的生命毁灭给人看因而作品具有极为感人的悲喜剧交融的审美特征。《阿Q正传》最初表于1921年12月至1922年2月的《晨报副刊》。表后立即引起了新文学界的注意。大半个世纪以来它不仅在中国有了越来越大的影响而且已经被译为世界各主要语种的文字有了很高的世界声誉。阿Q则成为世界著名的文学典型之一。在《呐喊》中《一件事》、《故乡》、《风波》、《社戏》等作品也都有较大影响。

1924年底鲁迅参与了《语丝》周刊的创办并参加了语丝社。1925年又先后组织和领导了莽原社和未名社。这些社团在新文化的建设和当时的政治斗争中都起到了重要的积极作用。这一年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生了进步学生反对实行家长式教育的校长杨荫榆的斗争。正在这所学校兼课的鲁迅站在进步学生一边与杨荫榆及其后台进行了反复的较量最终取得了胜利。在斗争中他运用杂文痛斥杨荫榆迫害学生的行径批驳其后台章士钊的复古主义论调揭露“现代评论派”陈源等貌似公允实则向反动当局摇尾乞怜的叭儿狗本性。在五卅运动和三一八惨案中他痛悼死难者对杀人凶手进行了彻底揭露和强烈谴责。这一时期的杂文收在《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和《坟》的后半部。

在这一系列斗争中鲁迅与女师大学生许广平结下了深厚的战斗友情并很快由战友成为恋人。

1926年鲁迅将他在1924年和1925年这两年中所写的11篇编成他的第二个集《彷徨》出版。《彷徨》的创作精神与《呐喊》是一致的所反映的社会现实也基本相同。与《呐喊》相比作者这时已脱离了外国作家的影响技巧也更为圆熟但总的来其中作品的影响力要稍逊于《呐喊》中的作品。《祝福》通过祥林嫂一生悲惨遭遇的描写有力控诉了封建夫权观念的吃人本质。祥林嫂死了丈夫之后本想按着封建伦理的要求从一而终不再嫁人但由于她这时不仅仍然属于她死去的丈夫而且还属于她丈夫的家庭所以她又被婆婆强迫嫁给贺家墺的贺老六以便换钱给他的叔子娶亲。不幸她的第二个丈夫又死了她从此也就成为一个遭人唾弃的人。有人告诉她因为她嫁过两个丈夫死后在阴间就会被锯为两半分属两个丈夫。她因此失魂落魄不久就沦为乞丐并且怀着对阴间的恐惧而死在年终“祝福”的鞭炮声中。在封建夫权社会中妇女从来不属于她自己而只是她丈夫的附庸。祥林嫂正是被这种夫权制度和观念害死的。《伤逝》写的是一对新式青年的婚姻悲剧。子君不顾家庭的阻拦怀着“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的坚定信念与涓生结合了。但她以婚姻自主为思想追求的婚后便不思进取只想依赖着丈夫生活生活趣味也日趋庸俗。于是他们之间的爱情之花很快枯萎。同时他们自主婚姻的行为也为当时的社会所不容。不久涓生被所在机关辞退谋生又成了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婚姻只能以离异告终随之子君就抑郁而死了。借助涓生的忏悔向读者提出两忠告:第一“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第二“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伤逝》艺术地显示了作者对于婚恋问题切实而具有前瞻性的思考。《在酒楼上》和《孤独者》写的都是先觉醒的知识分子处境的艰难揭示出封建旧势力的强大和顽固。《在酒楼上》里的吕纬甫和《孤独者》里的魏连殳当初都是积极的改革者最终却都败在旧势力手下。作者对他们改革意志的被消磨感到痛心但更多的是对其命运的同情和对旧势力的鞭笞。

《彷徨》与《呐喊》一样不仅思想先进而深刻艺术上也非常精湛和富于创新。它是继《呐喊》之后鲁迅为中国现代的展奠定的又一块基石。

1924年9月至1926年4月鲁迅在《语丝》上连续表了23散文诗。1927年作者将它们结集出版并增写了一篇《题辞》这就是著名的《野草》。《野草》的思想内容丰富而深刻。其中不少篇什是对于黑暗现实和浇薄的世态人情的揭露和讽刺但更多的是作者思想矛盾和人格理想的艺术显现。《野草》的表现手法是多样的有讽喻有拟人也有写实但运用最多的是象征还有不少作品运用象征与梦幻相结合的表现手法。《野草》里的作品几乎每一篇都有独特新颖的构思每一个构思又都有着深远的含义令读者惊异而又回味无穷。《野草》是中国现代散文诗的奠基之作。

自192o年秋至1926年夏鲁迅先后在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讲授“中国史”课程;1924年7、8月间还曾应邀到陕西西安大学讲授“中国的历史的变迁”。在这期间他在讲义的基础上整理出版了著名的学术著作《中国史略》开了中国史研究的先河。

1926年三一八惨案后鲁迅受到北洋政府的通缉。为了避开迫害也出于对南方革命斗争的向往以及个人生活方面的原因鲁迅于同年8月南下任厦门大学文科教授。在这里他开设了“中国文学史”等课程所用讲义1938年以《汉文学史纲要》之名收入《鲁迅全集》。

1926年2至11月间鲁迅在《莽原》半月刊上以《旧事重提》为总题连续表了1o篇回忆性散文。1927年将它们编定成书时又增写了《引》和《后记》并改题为《朝花夕拾》。在这1o篇散文里作者以时间为线索生动记叙了自幼年时期直至辛亥革命前后的一些经历片断。它们不仅为我们了解鲁迅的生平和思想展提供了珍贵的材料同时也反映了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和革命的面貌。在这些散文中浸透着作者深切的人生感受和对中国社会、文化的深刻认识:《〈二十四孝图〉》、《五猖会》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不仅谴责了封建孝道教育的荒唐而且也展示了传统教育方式的死板;《父亲的病》一方面暴露了中国医学的落后一方面也鞭挞了封建礼教的悖谬;《藤野先生》对藤野先生博大的人道主义胸怀表示了感佩《范爱农》则揄扬了范爱农对革命的一片赤子之心。《朝花夕拾》以其记叙的生动和思想的深刻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藤野先生》则是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

1927年1月鲁迅辞去厦门大学教职应聘到广州中山大学任教授和教务主任。在这里鲁迅与中国**人有了较多的接触对当时中国政治革命的实际情况也有了更多的了解。他的思想正孕育着新的重大变化。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叛变革命大肆屠杀**人和革命群众;4月15日广州的国民党反动派也开始了反革命的大杀戮。鲁迅一向站在革命人民一边坚决拥护国共两党合作领导的国民革命。因此当革命的叛变者举起屠刀时他必然将极大的憎恨投向屠杀者而对被屠杀者给予深切同情。四一五事变的当天他向中山大学当局提出营救被捕学生的要求但遭到拒绝。不久他辞去中山大学的一切职务。

残酷的斗争使鲁迅的思想生了巨大的震动。他一向是相信进化论的总以为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人压迫、杀戮青年的大概是老人。现在“目睹了同是青年而分成两大阵营或则投书告密或则助官捕人”(《三闲集·序言》)他的思路因此轰毁开始由进化论者转变为阶级论者进入了思想和写作的新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