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 19(2/4)

1956年1o月周信芳率上海京剧院访苏演出团到苏联访问演出。京剧团在莫斯科、列宁格勒等9个城市演出了53场历时64天上演了26个剧目。

周信芳在学习和借鉴其他剧种剧目方面也有显著的成绩。《十五贯》是周信芳向浙江省昆剧团学习的新排剧目是周恩来总理建议他们学演的。这出戏昆剧团演出时因改编成功受到群众欢迎曾被誉为“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周信芳演出时更突出了为民请命的况钟成功地塑造了京剧舞台上的一个新的清官形象。其后他又排演了《义责王魁》。这是以评弹艺人刘天韵、蒋月泉唱的《义责》移植编成的故事是全本《焚香记》中的一段。改编时先动大家来讨论研究执笔者吕仲又三易其稿最后周信芳自己又加以删芟充实自编唱词。这出戏写家人王中仗义面责其主人王魁贪图富贵忘恩负义中了状元便休弃原配妻子敫桂英的故事。这出戏由周信芳亲自导演并饰剧中老仆王中。周信芳向来擅长演老生在饰演王中时特地采用了武生的表演来塑造这一人物的刚直、战斗的性格使这一形象更为丰满。

1959至1961年周信芳经历了两件大事。一是1959年5月他加入中国**;另一件是1961年12月文化部和中国戏剧家协会联合举办了周信芳演剧生活六十年纪念活动田汉在纪念会上讲了《向周信芳同志的战斗精神学习》介绍了他6o年的活动历程。周信芳在答词中把自己从艺6o年分成了5个12年总结为探新、求新、创新、革新、更新五个时期。他在这次纪念活动中演出了《打渔杀家》、《乌龙院》、《四进士》还演了新戏《义责王魁》和《海瑞上疏》。这一出《海瑞上疏》是周信芳为庆祝国庆1o周年而编排的由许思言执笔写成初稿周信芳自己参加修改自己导演并自任主演。剧中塑造了一个为了国家兴盛、政治清明不畏权贵不顾个人生死上疏谏诤的刚正不阿、敢于直言的清官海瑞的形象。

1961年《周信芳的舞台艺术》影片(其中包括《徐策跑城》和《乌龙院》两剧)拍摄完成这是继前几年拍摄的《宋士杰》之后的又一部麒派艺术影片。其后年近7o的周信芳又编演了新戏《澶渊之盟》。这出戏写的是宋辽间的一场战争刻画了一个忠心为国、举足轻重的重臣寇准。剧本由陈西汀编写周信芳仍是亲自修改自任导演并主演寇准。

1964年6月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在北京举行周恩来总理决定请周信芳为顾问。他在会上提出京剧演现代剧要从生活出向传统借鉴。在闭幕式上康生了田汉、阳翰笙、孟的名他们的作品是向党进攻。翌年1965年1o月姚文元写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一文表(《海瑞罢官》是吴晗编剧马连良主演的)文中到了《海瑞上疏》。紧接着张春桥到上海京剧院当众指出周信芳搞的《海瑞上疏》是反党的大毒草。1966年2月《解放日报》表丁学雷的文章《〈海瑞上疏〉为谁效劳?》《海瑞上疏》同《海瑞罢官》“是一根藤上结的两个瓜”。5月16日“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开始了;1o天之后5月26日《解放日报》又表了方泽生的《〈海瑞上疏〉必须继续批判》更进一步:“《海瑞上疏》是一棵不折不扣的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大毒草。”在这篇文章中公开了周信芳和支持这出戏的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周扬的名字。

紧接着周信芳的家被抄人被押上高架线路修理车在全市游街示众批斗会更是一个接一个地开个不停。1968年11月周信芳被捕入狱到第二年才获释回家。1974年“四人帮”控制的上海市革命委员会作出了将周信芳开除党籍、定为反革命分子的处理决定因周信芳不予接受后才将结论改为:敌我矛盾作人民内部矛盾处理。

1975年3月8日周信芳被迫害致死。终年8o岁。

粉碎“四人帮”后1978年8月16日上海市各界人士7oo余人在上海龙华革命公墓举行“周信芳同志平反昭雪大会”并举行骨灰安放仪式。第五十五章数学五四运动之后中国知识界的爱国热情十分高涨“科学”“民主”的思想深入人心。在1919—1949年的三十年间尽管经历了十年内战和抗日战争中国数学仍然获得了重大的进步。如果二十年代中国各地纷纷举办大学数学系已能够培养自己的数学专业的学士那么到了三十年代中国一些大学的数学系已达到培养数学硕士的水平。而在艰难的抗日战争时期西南联大、浙江大学等地的数学研究水平已能够培养数学博士。数学事业主要是智力竞赛较少依赖投资和添加设备。因而中国数学界通过自身的努力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努力创造国内外有利数学展的条件使中国数学较快地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第一节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数学教育辛亥革命后的191o年代中学的数学教育已渐趋成熟。到了二十年代实行和美国一样的六、三、三学制。数学教科书除国内名家编写的以外多采用美国和英国的教科书如温德华(entorth)的初等几何、初等代数范(Fine)氏大代数郝奈(ha11andknight)二氏的高中代数等。这一时期中教育的代表人物有傅种孙(1898—1962)他于192o年在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毕业并留校任教后接任系主任。由于长期在师范学校工作对初等数学亦有深入研究。他多次主持中学理科教员暑期讲习班对中学数学教育的影响非常深远。经过中学数学教师的不懈努力二三十年代中国的中学数学教学水平已相当高“与欧美日本并驾齐驱并不逊色”1。

192o和193o年代中国各地的大学纷纷成立数学系并聘请一些留学国外的著名数学家前来主持。姜立夫于1919年到天津南开大学创立数学系。1921年熊庆来、何鲁先后来到南京的东南大学(后为中央大学)兴办数学系。哥伦比亚大学博士曾昭安(1892—1978)到武昌大学(后为武汉大学)任数学系系主任。1926年获德国哥廷根大学博士的魏嗣銮(1895—1992)应邀到成都大学(后为四川大学)任教授、数理系主任。陈建功(1893—1971)和苏步青(19o2—)分别于1929年和1931年获得日本东北大学数学博士学位并先后来到浙江大学主持数学系。此外胡明复、胡敦复在上海创办大同大学数学系。也是哥廷根大学博士的朱公谨(19o2—1963)在光华大学任数学教授。冯祖荀一直在著名的北京大学担任数学系主任193o年获哈佛大学数学博士学位的江泽涵(1893—1994)的到来使北大的数学阵容大为增强。

在三十年代的中国各大学中数学系的力量以清华大学为最强。1926年熊庆来、郑桐荪创建清华大学数学系孙光远(19oo—1979)和杨武之(1896—1973)于1928年在芝加哥大学获博士学位之后都来清华任教授。此外年轻的教员有周鸿经(19o2—1957)和唐培经(19o3—199o)。陈省身(1911—)于193o年从南开大学毕业后因师从孙光远来到清华成为中国第一名数学硕士研究生。华罗庚(191o—1985)自学成材为清华数学系同仁所赏识由系主任熊庆来邀请来校任助理员。加上极有才能的许宝騄(191o—197o)和柯召(191o—)成为清华的学生。这一阵容可称群星璀璨在三十年代初极一时之盛。

抗日战争时期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在昆明合并成立西南联合大学3个数学系也合为1个由江泽涵、杨武之、姜立夫担任系的领导工作。当时著名的年轻教授有华罗庚、陈省身、许宝騄等。虽然当时的物质条件相当匮乏但数学科研和教学水平却非常之高。他们的科研成绩已跻身于国际前列加上学生学习十分努力所培养的学生实际上已达博士学位的水平。陈建功、苏步青在浙江大学(撤退到贵州湄潭)也在数学上培养出高水平的学生。此外撤退到兰州的北京师范大学等校组成了西北联合大学继续培养数学教师。何鲁领导的重庆大学数学系魏嗣銮所在的四川大学数学系熊庆来为校长的云南大学也都在战争年代培养了一批数学人才。在中国**领导的解放区数学教育更注重于在工农群众中的普及1魏庚仁:《魏庚仁数学教育文集》河南教育出版社版第164页。

并提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在比较正规的中学里基本上仍使用国统区的数学教材。而在农民识字扫盲班、农村冬学班、战士学习班等的教学中也多少有数学的内容包括度量衡换算、买卖记账、土地丈量等实际数学问题以满足革命进程中的实际需要。

194o年夏中国**中央在延安设立了自然科学院院长徐特立在法国勤工俭学时学习过西方的自然科学和数学。自然科学院内设有大学本科分物理、化学、生物3个系。当时的物理系设有微积分、微分方程等数学课程负责数学课程的是南开大学毕业的孙鸿儒物理系系主任阎沛霖也教数学所用课本大都使用英文原版。

第二节二三十年代的中外数学交流中国现代数学起步较晚在二十世纪初能懂得微积分的人仍然屈指可数与西方的差距在2oo年以上。因此派遣中国留学生到国外学习和进修是展中国现代数学的必要举措。经过中国知识界的不断努力列强所获得大笔额支付的庚子赔款终于有了部分的退回。这笔中国人自己的钱能用于培养自己的留学生对科学展是很有价值的。自19o8年美国部分退回庚子赔款以来中国已连续派遣三批留学生到美国并建立清华学校为留学预备学校。清华学校1926年起改为清华大学清华的数学系因经费充裕渐渐成为国内数学中心。1924年以后美国退回全部庚款建立了中华文化教育基金会继续资助留学生到欧美学习。其中包括陈省身到汉堡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和去巴黎访问华罗庚到英国剑桥大学进修数论江泽涵到美国哈佛大学以拓扑学研究获博士学位。从193o年代起英国也退回了一些庚款作为中国学生的留学费用。吴大任、许宝騄、柯召、李华宗、林家翘、段学复等都是用英庚款在英国(或转至美国)留学并获博士学位的。樊■则是以法国退回的庚款在巴黎大学攻读博士学位。通过其他渠道到国外去的数学留学生也有很多。据统计1949年以前在国外以数学工作获博士学位的有85人。这些到国外留学的年轻数学家日后都成为中国数学的中坚有一些则在国际数学界享有声誉。

与此同时许多外国数学家也6续来华访问。最早来中国是曾任法国国务总理的潘勒韦(p.pain1eve1863—1933)和他的秘书波莱尔(e.Bore11871—1956)他们都是国际著名数学家192o年来中国考察教育时曾在北京、上海作报告。

1921年英国著名数学家、哲学家、逻辑学家罗素(B.Rus-se11868—197o)来华访问他曾作过有关“几何基础”的报告但主要的影响在哲学方面。

进入193o年代来访的数学家逐渐增多。先是德国汉堡大学教授布拉希开(.B1aschke1885—1962)应北京大学的邀请来华教授微分几何和积分几何对中国几何展影响较大陈省身吴大任等青年学生也参加听讲。由布拉希开介绍汉堡大学年轻的斯披涅儿(e.spernier19o5—198o)教授也来华讲授拓扑学和几何学。1934年4月曾任美国数学会主席的哈佛大学教授伯克霍夫(g.d.Birkhoff1884—1944)在清华大学讲学。1934年秋美国哈佛大学数学系主任奥斯古德(.Fos-good1864—1943)来北京大学访问讲解力学并开设复变函数论、实变函数论等课程。

清华大学也邀请国外数学家来访。1936年法国著名数学家阿达玛(J.hadamard1865—1963)到清华大学访问三个月他讲授的偏微分方程课在当时的中国还很少有人能开出来。清华25周年校庆时阿达玛教授曾作“关于数学任务的几感想”的报告。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维纳(n.iener1894—1964)教授的来访是中外科学交流史上重要的一页。1935到1936年的一年中维纳主要在电机系上课并和李郁荣博士一起合作研究。同时他每周在数学系讲授富里埃级数、富里埃积分、勒贝格积分等课程。在清华期间维纳完成了许多研究课题。作为控制论学科的奠基人维纳写道:“我的作用主要取决于两件事:同布什(.Bush)所拟订的计算机计划密切接触以及和李郁荣博士在电网络设计上的合作。这两件事后来都证明是重要的”1。

1维纳:《控制论》中译本科学出版社1962版。

第三节三十年代前后的中国数学研究成就经过192o年代的准备中国现代数学的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一些优秀的年轻数学家开始崭露头角。不少人到国外留学或进修通过自己的艰苦努力逐渐达到了世界上某些数学学科的研究前沿。一批数学研究成果得到国际数学界的重视。

最先达到国际水平的数学研究成果应是陈建功在日本表的论文:《具有绝对收敛富里埃级数的函数类》2。文中证明了一个函数的富里埃级数是绝对收敛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它是杨(young)氏函数。这一结果恰和当代著名英国数学家哈代(hardy)和李特伍德(Litt1eood)同时得到因而值得重视。

陈建功1893年生于浙江绍兴。他从1912年起三次到日本留学最后于1929年在日本东北帝国大学获得理学博士学位。他用日文撰写的著作《三角级数论》一直是日本的标准著作。193o年回国后在浙江大学任教授是我国调和分析、逼近论研究的一位先驱。

苏步青和陈建功一样也在日本东北帝国大学获博士学位(1931)。当时他已在仿射微分几何、射影微分几何上表了41篇论文。回国后也在浙江大学数学系任教并由陈建功推荐担任数学系主任多年。苏步青是我国微分几何研究的奠基人之一他和陈建功所领导的浙江大学数学系成为我国南方的数学研究中心。

在193o年前后中国数学家已有许多创造性的论文在国外表其中包括孙光远的微分几何研究、杨武之的数论论文、江泽涵在拓扑学方面的工作、熊庆来关于无穷级整函数与半纯函数的研究。这些都标志着中国现代数学研究已开始登上国际舞台。

更年轻的一批数学家则向国际先进水平迈进。

华罗庚是一位传奇式的数学家他生于江苏金坛县15岁就在父亲开的杂货铺里做伙计受初中数学老师王唯克的影响开始自学数学。193o年12月华罗庚在《科学》杂志上表《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引起清华大学数学系诸位教授的注意。系主任熊庆来出面邀请华罗庚来清华任图书管理员旁听系里的所有数学课。开始时他在杨武之指导下研究数论中的华林问题表了一系列的论文引起世人注目。1936年华罗庚到英国剑桥大学进修掌握了当时最先进的解析数论方法并以高度的证明技巧解决了一系列的难题。1937年回国之后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年代里继续研究写成名著《堆垒素数论》以后又在代数学、域论、矩阵几何、多复变量理论等多方位地开拓成为驰名世界的数学家。

陈省身生于浙江嘉兴长于天津。1926年入南开大学数学系随姜立夫学习几何。193o年来到清华成为孙光远的硕士研究生研究微分几何。1934年去汉堡大学留学两年后获博士学位。然后到巴黎在大几何学家嘉当(e)处访问研究得益极大。此时他表的论文已引起美国著名数学家维布仑(Veb1en)等的注意。1937年回国后在西南联大任教授。1943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正酣维布仑主持的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邀请陈省身2陈建功:onthenetithabso1ut1ynettFourierse-ries.proc.Imp.acao1.Tokyo.4(1928)517—52o。

赴美研究。在那里陈省身完成了高维“高斯—邦内”(gauss-Bonnet)公式的证明。这一划时代的工作使他成为大范围微分几何的奠基人。1948年后去美国。

许宝騄祖籍浙江杭州生于北京。193o年入清华大学数学系。1936年留学英国先后获哲学博士和科学博士。194o年回国在西南联大任教授。他以十分精湛的数学方法证明了数理统计学的一些基本定理澄清了英国费歇尔(R.Fisher)学派一些模糊不清的论述被誉为“数理统计学严密性的一个典范”。

其他有较大影响的中国数学家还有曾炯之(1898—194o)和周炜良(1911—1995)。

曾炯之是江西新建人1928年到德国哥廷根大学随著名女数学家诺特(e.noether)研究抽象代数1935年获汉堡大学博士学位后回国在浙江大学任教。他在函数代数域、可除代数和代数封闭域上有出色工作。194o年病逝于抗战时的西昌。周炜良则在德国莱比锡大学随范·德·瓦尔登(vanderaerden)研究代数几何学。在这门艰深的学科中他以周坐标、周形式、周环等诸多工作而闻名于世。1937年回国后曾任教于中央大学、同济大学等校。1946年后去美国。

在三四十年代有较好工作的数学家还有:李国平(191o—1995)主要工作为亚纯函数论研究。李华宗(191o—1949)在微分几何、李群、群表示、算子理论上都有建树。柯召在代数数论方面有优异成就。

1941至1946年间国民党政府曾颁六届国家学术奖励金获一等奖的有:华罗庚(数论)、苏步青(微分几何)、陈建功(三角级数)、王福春(三角级数);二等奖的有:许宝騄(统计)、周鸿经(三角级数)、钟开莱(概率论)、李华宗(矩阵论);三等奖的有:王福春(三角级数)、卢庆骏(三角级数)、熊全治(微分几何)、张素诚(微分几何)、吴祖基(微分几何)、蔡金涛(代数)、胡世华(逻辑)。

进入四十年代一些更年轻的数学家作出新贡献:分析学方面有程民德(1917—)研究逼近论代数学方面有段学复(1914—)的李群李代数的研究王湘浩(1915—1993)的代数数论研究几何学方面有严志达(1917—)的李群与积分几何的工作等。有一些中国学者以后到国外展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其中有林家翘(1916—)1933年入清华大学后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在应用数学、流体力学和天体力学上有很高的成就。樊■(1914—)1932年入北京大学以后留学法国并到美国任大学教授在泛函分析、数理经济学、运筹学等方面有许多创造性的工作。王浩(1921—1993)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数学系毕业后到哲学系做逻辑方面的研究生后来到美国在数理逻辑、人工智能等方面有杰出贡献。

中国古代数学史的研究取得了很大成绩。它的奠基人是李俨和钱宝琮他们用现代数学方法研究祖国传统数学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影响。李俨(1892—1963)福建闽侯人。他是一位铁路工程师业余从事中国古代数学史的研究。1915年和1916年先后表的《中国数学史余录》和《中国数学史源流考略》是这方面最早的文献。他收集了非常丰富的古算著作撰写的1oo余篇论文编为《中算史论丛》共五集。1956年调入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任研究员。钱宝琮(1892—1974)是浙江嘉兴人在英国留学时学习土木建筑。1912年回国后在南开大学、中央大学、浙江大学任数学教授。他对中国传统数学的研究十分全面治学严谨尤以关于祖冲之的圆周率的工作最为周详精到令人折服。

第四节中国数学会和中研院数学研究所辛亥革命以后成立了北京大学和一批地方上的高等师范学校。这些高等学校里先后有一些数学和物理的学会出现如武昌高等师范学校的数理学会(1914)、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数理学会(1916)、北京大学的数理学会、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数理化研究会(1919)、清华数学会(1928)等。这些都是各校自己的组织没有联合成整体。1929年冯祖荀等在北京成立中国数理学会主要由北京附近各校的一部分数学家组成每年召开年会宣读论文。1932年中国数理学会委派熊庆来参加在苏黎世举行的国际数学家大会这是中国数学家和国际数学家联合会的早期接触。1934年秋时任交通大学数学教授的顾澄写信给各地数学家建议成立全国性的数学团体。1935年何鲁、熊庆来分别从重庆、北京来上海又到杭州与胡敦复、顾澄、范会国、陈建功、苏步青等商讨成立中国数学会事宜。1935年7月25至27日在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举行中国数学会成立大会来自各地的代表有33人。大会议决由胡敦复、顾澄、冯祖荀、周达、秦汾、郑之蕃(桐荪)、黄际遇、王仁辅等9人为董事会董事胡敦复为董事长。另有熊庆来、朱公谨、范会国等11人组成理事会钱宝琮等21人为评议会评议。中国数学会的会址设在中国科学社明复图书馆美权算学图书室(今上海陕西南路)1。中国数学会成立大会还议决出版两种数学杂志:一为《中国数学会会刊》专登创造性的数学论文由苏步青任总编辑华罗庚为助理编辑;另一种为《数学杂志》为普及性的数学刊物由顾澄任总编辑。

1936年8月《中国数学会学报》第一卷在上海出版1937年2月出版第二卷第一期194o年出版第二卷第二期。这是我国最早的表创造性数学论文的杂志论文多用外文表许多论文有很高的学术水平至今被人引用。在这两卷中表论文的有苏步青、华罗庚、胡坤升、陈建功、方德植、曾炯之、申又枨、庄圻泰、江泽涵、许宝騄、吴大任、柯召、李华宗、周绍濂、熊全治、陈省身、周鸿经、周炜良以及阿达玛、维纳等。

《数学杂志》于1936年8月创刊第一卷共4期由顾澄主编。第二卷未及出版抗日战争爆顾澄倒向汪伪政权董事会主席胡敦复联络部分董事和理事撤销了顾澄的总编辑职务。第二卷第一期于1939年出版以后遂停刊。各期刊物刊载有数理逻辑、数学史、数论、函数论、行列式、排列组合、圆锥曲线等学科中问题的进展介绍和初等证明的文章。

中国数学会于1936年在北平举行第二次年会组织论文报告讨论会务。1937年之后各大学相继内迁。194o年分别在重庆、昆明、上海等7处举行第三次年会。由于顾澄倒向汪伪政权群情激愤在大后方的会员遂于194o年第三次年会之际成立新中国数学会推举姜立夫为会长陈省身为文书华罗庚为会计。会址在昆明。1942年在贵州湄潭举行过年会1944年在昆明举行数学等八团体联合年会。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新中国数学会和原中国数学会留在沦陷区的会员都没有进行过活动。1948年1o月在南京召开各团体联合年会新中国数学会会长姜立夫原中国数学会董事会会长胡敦复到会陈省身请两位会长讨11928年周达(美权)将自己收藏的数学书刊546种、235o册捐赠中国科学社。中国科学社为纪念胡明复于1931年建立明复图书馆内设美权算学图书室。

论恢复中国数学会的事结果是去掉“新”字仍用中国数学会原名。此时的国民党统治已风雨飘摇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数学会再也没有举行过活动。

中央研究院的数学研究所的成立是194o年代中国数学界的一项要事。

1928年4月中央研究院成立时未设数学研究所。193o年代中国数学研究实力激增设立数学研究所势在必行。1941年3月经中央评议会通过数学研究所筹备处在昆明成立姜立夫为筹备处主任。1941—1943年间研究所聘请6位兼职研究员即苏步青、陈建功、陈省身、华罗庚、江泽涵和姜立夫。1944年又曾聘许宝騄、李华宗为兼职研究员。

抗战胜利之后中央研究院在上海建立分院数学研究筹备处设在上海。1946年姜立夫赴美考察筹备处主任由陈省身代理。陈省身觉得第一要务是培养新人遂要求各大学推荐优秀学生来所任助理研究员。吴文俊等十余人先后到来陈省身亲自给他们上代数拓扑学课程打算以此为起向代数、几何、分析等现代化研究方向前进。这是一个高瞻远瞩的计划对后来中国数学的展有深远影响。1948年初数学研究所正式成立并由上海迁往南京。数学研究所曾聘请陈建功来所工作一年另聘苏步青、华罗庚、樊■、许宝騄、周炜良、段学复等为兼职研究员。迁往南京以后曾聘李华宗为专任研究员王宪钟、胡世桢为专任副研究员。

1948年中央研究院选举院士数学方面有姜立夫、陈省身、苏步青、华罗庚、许宝騄5人当选。

香港开埠1oo余年来数学鲜有展香港大学数学系只设一名教授多由英国人充任。1948年黄用诹(1913—)到校任教他以英庚款在伦敦大学获博士学位是微分几何学家。

台湾在日据时期有一所台北帝国大学以农学为主仅有一名日本人在教数学。1945年光复时陈建功、苏步青等曾去接收将其改名为台湾大学。不久陈建功、苏步青即返回浙江大学。沈璇(1899—1983)、施拱星(1918—)、许振荣(1918—)等留日学者在台湾大学执教数学。

1949年1o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中国的数学展也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第五十六章天文学1919—1949年为中国近代天文事业的草创时期。在这一时期老一辈天文工作者在国家内忧外患的历史条件下为开创和振兴中国的近代天文事业作了艰苦的努力。他们创办中国天文学会建立近代天文研究机构和天文教育机构开展一系列力所能及的近代天文工作同时创办刊物编译图书举办学术演讲参加国际学术活动使中国近代天文事业从无到有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正是他们所做的这些开创性工作为日后中国天文事业的兴旺达打下了基础。但抗日战争爆后由于仪器设备遭受破坏机构有的内迁有的瘫痪工作受到严重影响直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有些工作还未得到恢复。

第一节天文研究机构概观1.原有的国立天文研究机构——中央观象台1。

在本世纪一十年代末国立天文研究机构仅有1912年接管清钦天监后成立的中央观象台1个。该台初期设置历数、气象两科1921年增设天文科和磁力科是按当时欧洲一些观象台的组织模式建立的。中国早期其他天文研究机构也大多与中央观象台类似天文气象不分家还兼磁力、地震等其他学科。中央观象台成立后台长高鲁曾努力试图把它办成一个具有近代规模的研究机构。气象科科长蒋丙然(1883—1966)在该台开拓了中国近代气象事业1。但在天文方面却因缺乏起码的经费最终未能购置一架较大型的天文望远镜。其天文仪器除明清遗留下来的一批古仪外只添置了等高仪、六分仪、计时钟和型望远镜等无法用来开展近代天文观测。天文科的业务主要是用六分仪和等高仪观测太阳和恒星以校正计时钟的误差工作开展不多。中央观象台的天文工作主要是编算历书。历数科从民国元年至十六年每年编算一部历书。高鲁与历数科科长常福元对编历工作作了三项改革。其一是改用国际上通用的公历。其二是改革历书推算方法。除民国元年和二年的历书仍沿用旧法推算外自《民国三年历书》起改用各国通行的西方最新之法即采用纽康的太阳运动表和汉森的月球运动表进行推算但由于直接推算工作量过大人手不够实际上没有实现独立的直接推算而是用外国提前出版的天文年历按明书换算而成。其三是将清代历书中附载的迷信内容完全剔除改以刊载天文常识图题材围绕历法常识这一中心选取。此外还编算出版了民国四年至八年的5册《观象岁书》模仿外国天文年历把行星历表也包括在内但从民国九年起因财政困难而停止出版。其编算方法有的直接抄录外国原书有的通过换算而成。从1928年起编历工作改由南京国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负责中央观象台建立的一套编算方法也为天文研究所所继承。应该中央观象台就其设备和工作的总体而言还算不上是一个近代天文研究机构。

但中央观象台是中国近代天文事业的源地。正是由于以高鲁为的中央观象台全体职员的积极倡议1922年在中央观象台内成立了中国天文学会。而在此之前的学会筹备阶段他们于1915年以中国天文学会的名义在台内刊行《观象丛报》表了不少天文学专业文章、科普佳作以及天文学史论文以扩大天文学的社会影响。该刊寄赠单位遍布五大洲曾相继收到近百种交换而来的刊物。

1923年起中央观象台因北洋政府经济拮据而日益萧条。1928年北洋政府灭亡后该台天文部分由南京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接管在原台址成立了国立天文陈列馆陈列古代天文仪器、天体模型、天文照片和星图等等并出售各种天文书刊。

2.民办南通军山天文台1。

1本节主要参考:(1)高鲁:《中央观象台之过去与未来》中央观象台1917年。(2)陈遵妫:《中央观象台》《中国天文学史》第四册第十编第三章第一节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1王秀芹:《中国近代气象事业的先驱——蒋丙然》《中国科技史料》第11卷第1期第41页199o年。

1本节主要参考张明昌:《南通军山天文台始末》《中国科技史料》第5卷第4期第71页1984年。位于江苏南通的军山天文台建于1916年是中国近代天文事业处于萌芽阶段时出现的一座民办天文台。它是由民族实业家张謇(1853—1926)为展当地的农业、水利和航运事业而创办的。业务包括天文、气象两部分。业务人员仅4名台务由刘渭清主持。刘毕业于张謇所办的通州师范测绘科为建军山台曾到法国主办的上海徐家汇天文台学习近代实用天文和气象的观测研究方法。军山台配置的天文仪器有双筒望远镜、经纬仪、天体仪、无线电受信机等均是委托徐家汇天文台向英、法、德等国订购并由徐台代为检验其设备和开展的天文工作均比中央观象台先进。军山台在业务上也与徐台有联系开展的天文工作包括守时报时;以经纬仪测定地方经纬度和子午线;日月食的推算预报;行星的位置与运动的预报;极光与黄道光的观测;潮汐的测量、研究和预报。此外还用经纬仪对太阳黑子作过零星的观测并对黑子的成因及其对地球的影响等作过探讨。曾举办测候训练班教以实用天文和气象的观测方法搞过许多天文科普宣传。但该台自1926年8月张謇病逝后因经费无着而每况日下于1938年日军侵占时毁于战火。

3.青岛观象台的接收和扩充1。

青岛观象台建于1898年初为德国所建其业务以气象为主兼作天文、地磁、地震工作。1914年为日本占领1924年归还中国。当时中央观象台台长高鲁命气象科科长蒋丙然率员前往接收。接收后由蒋丙然任青岛台台长。在台内设立“天文磁力”和“气象地震”两科分别由高平子(1888—197o)和蒋丙然任科长。随即开展有关观测同时大兴土木建房修路添置仪器进一步扩大科研领域。1928年又增设海洋科。当时青岛台成为中国自己拥有的业务最广泛的多学科综合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