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 2(1/4)

x,最快更新中国通史最新章节!

我国现有5个自治区31个自治州、96个自治县(旗)共132个自治地方。以下按民族排列:北方民族[民族][自治地方][成立日期]满族辽宁新宾满族自治县1985.6.7辽宁岫岩满族自治县1985.6.11辽宁凤城满族自治县1985.6.13锡伯族新疆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1954.3.25朝鲜族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1952.9.3吉林长白朝鲜族自治县1958.9.15蒙古族内蒙古自治区1947.5.1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1954.6.23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1954.7.13辽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1958.4.1辽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1958.4.7吉林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1956.9.1黑龙江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1956.12.5甘肃肃北蒙古族自治县195o.7.29青海河南蒙古族自治县1954.1o.16新疆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1954.9.1o达斡尔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1958.8.15鄂温克内蒙古鄂温克族自治旗1958.8.1鄂伦春内蒙古鄂伦春族自治旗1951.1o.1回族宁夏回族自治区1958.1o.25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1956.11.19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1954.7.15河北孟村回族自治县1955.11.3o河北大厂回族自治县1953.7.6甘肃张家川回族自治县1953.7.6青海门源回族自治县1953.12.19青海化隆回族自治县1954.3.1青海大通回族自治县1985.11.1o新疆焉耆回族自治县1954.3.15裕固族甘肃肃南裕固族自治县1954.2.2o东乡族甘肃东乡族自治县195o.9.25土族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1954.2.17撒拉族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县1954.3.1维吾尔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55.1o.1哈萨克族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1954.11.27新疆木垒哈萨克自治县1954.7.17新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1954.9.3o甘肃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1954.4.27柯尔克孜族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1954.7.14塔吉克族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1954.9.17青海海西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自治州1954.1.25青海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1986.6.27云南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1979.12.2o甘肃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1981.9.3o南方民族[民族][自治地方][成立日期]藏族西藏自治区1965.9.9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1953.1o.1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1951.12.25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1953.12.6青海黄南藏族自治州1953.12.22青海海北藏族自治州1953.12.31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1954.1.1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195o.11.24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1953.1.1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1957.9.13甘肃天祝藏族自治县195o.5.6四川木里藏族自治县1953.2.19羌族四川茂汶羌族自治县1958.7.7彝族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1952.1o.1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1958.4.15四川马边彝族自治县1984.1o.9四川峨边彝族自治县1984.1o.5云南峨山彝族自治县1951.5.12云南路南彝族自治县1956.12.31云南南涧彝族自治县1965.11.27云南漾濞彝族自治县1985.11.1云南景东彝族自治县1985.12.2o云南宁蒗彝族自治县1956.9.2o白族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1956.11.22哈尼族云南墨江哈尼族自治县1979.11.28傈僳族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1954.8.23云南维西傈僳族自治县1985.1o.13拉祜族云南澜沧拉祜族自治县1953.4.7纳西族云南丽江纳西族自治县1961.4.1o傣族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1953.1.24佤族云南沧源佤族自治县1964.2.28云南西盟佤族自治县1965.3.5苗族湖南城步苗族自治县1956.11.3o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1952.11.26贵州松桃苗族自治县1956.12.31云南屏边苗族自治县1963.7.1侗族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1954.5.7湖南新晃侗族自治县1956.12.5侗族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1952.12.3贵州玉屏侗族自治县1983.9.7水族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1957.1.2土家族湖北五风土家族自治县1984.12.12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1984.12.8四川石柱土家族自治县1984.11.18壮族广西壮族自治区1958.3.15瑶族湖南江华瑶族自治县1955.11.25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1952.5.28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1955.12.15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1956.2.6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1984.1.1瑶族广东连南瑶族自治县1953.1.25广东乳源瑶族自治县1963.1o.1云南河口瑶族自治县1963.7.11仫佬族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1984.1.1o畲族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县1985.4.22贵州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1954.11.11云南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1956.11.9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198o.11.25■劝彝族苗族自治县1985.11.25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1957.11.18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198o.11.22云南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1954.5.8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1985.12.15云南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1985.12.2o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1953.7.24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1954.6.16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1955.1o.16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1985.12.25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1956.7.23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1966.2.11四川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1984.11.1o云南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1985.12.7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1956.8.8贵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1982.5.1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1963.9.11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1981.12.31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57.9.2o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83.12.1四川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1983.11.7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1983.11.11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1984.11.13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1958.4.1广东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1962.9.26广东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1952.7.1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1951.8.19隆林各族自治县1953.1.1防城各族自治县1958.5.1第三节统一的多民族历史的编撰疆域问题编撰统一的多民族的历史有三个重要的问题需要研究。一个是疆域问题一个是历史时期的划分问题再一个是多民族的统一问题。

疆域是历史活动的舞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疆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共同进行历史活动的舞台也就是我们撰写中国通史所用以贯串今古的历史活动的地理范围。

这个疆域基本上包括了汉族的历史活动的地理范围但并不局限于这个地理范围。如果局限于这个范围许多少数民族的历史都要排挤出去了。这个疆域是国内各民族共同进行历史活动的舞台但并不包含某些民族外国成员的活动在内。这是因为有些民族是跨国境的我们只写这些民族在我们国境内的这部分人的活动一般不写这些民族在国外的那一部分人的活动。例如我们要写傣族但一般不写泰国的傣族。我们写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俄罗斯族但一般不写作为苏联主要民族的俄罗斯族。我们写朝鲜族但一般不写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的朝鲜族。这是因为我们不能把外国人算作中国人不能把跨国境的血统关系相同而国籍不同的人都包括到我们的历史范围内。当然在论述这些民族族源的时候是不应当受国界限制的。有些历史上的民族如匈奴如突厥曾经煊赫一时但后来在中国历史上不见了。还有一些民族见于古老的传说和记载但弄不清楚他们跟现在国内民族的关系。只要有适当的材料对于这些民族也要写因为他们都曾在这块广大的国土上生存过活动过。

在历史上有些朝代的版图越现在的国境有些战争或别的重大的历史活动越了现在的国境。有时候有一些外国人进入中国境内从事各种活动甚至还有外**队来侵略。虽然是在国境以外或是外国人进入我们国境之内都跟我国历史的展有密切的关系也都要写在我们的历史内。我们说本国疆域的范围并不限制关于中外关系的记载;相反我们要注意这方面的问题。

我们中国人有到外国去的有在外国居住好几代的只要他们对人类的进步有贡献跟祖国的事业、祖国的威信有联系也都要写在我们的历史里。关于疆域问题有一部分历史工作者还不能完全摆脱皇朝疆域的圈子。他们把殷周史限制在黄河流域把春秋战国史基本上限制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把秦汉隋唐的版图要说得是如何地统一和恢廓把元的版图要说成跨欧亚两洲等等。就殷周史说殷周史就春秋战国史说春秋战国史就秦汉隋唐的版图说秦汉隋唐的版图这都是对的。但如从中国历史展的总过程来看这是不能说明中国各族人民是如何共同创造祖国历史的。很显然不能跳出皇朝疆域的圈子就会掉入大民族主义的泥潭里这既不符合历史的真相也不利于民族的团结。

斯大林、日丹诺夫、基洛夫在《对于苏联历史教科书提纲的一些意见》里说:“我们需要的苏联历史教科书是大俄罗斯的历史不脱离苏联其他各族人民的历史这是第一而苏联各族人民的历史不脱离整个欧洲历史并且一般的也不脱离世界历史这是第二。”1在我们处理历史上祖国疆域问题的时候象这样的指导原则的精神是很重要的。我们既要注意疆域问题同祖国各族人民的密切联系也要注意到中华民族和其他民族或国家间的历史关系。

历史的分期历史分期是研究历史展的重要问题。在远古时代是否可以分期要靠考古学上的材料去解决。自有文字记载以后中原地区已进入上古时代即奴隶制时代。到了春秋战国是上古时代向中古时代的过渡即奴隶制在中原地区向封建制过渡时期。公元前二二一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可以说是封建制在全国占支配地位的标志。

建国以来史学界对于中国历史分期展开了不同意见的争论至今仍在继续。但对于这个问题的讨论基本上是关于中原地区奴隶社会跟封建社会的分期问题。我们应当放开视野努力在全国的范围内考察这个问题不要局限于中原地区。封建社会历史很长记载很多对中国历史的展影响也很大。我们也应该重视封建社会内部的分期问题。近代史距离我们的时代近跟今天现实关系密切我们更应该重视近代史的分期。

历史上我国各民族的展是不平衡的但不平衡是社会展的正常现象。各民族之间的展不平衡一个民族内部的展也不平衡我们应当从不平衡的状态上掌握一个历史时期的整体性。

我国封建社会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秦汉时期在中原地区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成长时期。封建等级制在1见《斯大林文选》上册第21页。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

经济上和政治上都成长起来。皇帝拥有最高的政治权力也是最高的地主。皇帝的下面是具有世袭特权的皇族、外戚、功臣等不同身分的世家地主在地主阶级中占有支配地位。此外还有豪族地主和高资地主他们在财产和社会影响上有相当的实力但在身分上不属于较高的等级、甚至是等级很低的。世家地主的剥削对象是具有国家户籍的农民是由封建国家恩赐的。这种农民在当时农民阶级中占最大的数字他们有私人经济有一定的人身自由比奴隶的境遇要好一些但仍然是受剥削的。他们之间也是有等级的。他们在国家规定作为世家地主的农户后并不改变他们在国家户籍上的身分。他们向世家地主交纳的地租也就是国家的赋税二者是统一的。象上述的生产关系在秦统治时期已经树立而在西汉和东汉时期不断加以展。奴隶制在秦汉时期没有消灭在官私手工业中仍旧存在。家内供役使的奴隶在整个封建时代都是存在的。不过这些都只是奴隶制的残余在社会生产中是越来越没有地位的。

在政治制度上秦始皇推行单一的郡县制但对推行的具体情况历史记载缺乏。西汉和东汉都同时施行郡县制和封国制。朝廷的下面有郡和封国郡和封国的下面有县县的下面还有地方上的基层行政机构。这是政治制度上的等级制每一等级有相对独立的权力。公元三世纪以后郡县制逐渐排挤了封国制而郡县制本身也不断地有些变化。但总的说来朝廷的权力越来越集中地方上各级行政机构的权力受到越来越大的限制。

秦都咸阳西汉都长安东汉因长安遭到战争的破坏而东迁洛阳。泾渭、伊洛平原和黄河下游地区是当时最富饶的地区。秦汉的统治范围大大越了前代包括了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广大地区。围绕中原地区的少数民族有相当部分登上历史舞台而匈奴、羌族特别活跃有时还给中原皇朝以武力的威胁。但当时所有的少数民族都还处在前封建社会阶段。作为中国主体民族的汉族是经过有关部落和民族的融合而在秦汉时期形成的。汉族的名称也是跟这一个伟大朝代的名称相一致的。

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展时期。在这时期生了民族间的长期斗争生了民族的大规模流动和移居。本来在两汉时期就已开始内迁的匈奴人和羌氐人现在他们深入内地并且又有鲜卑人、突厥人、回纥人及其他少数民族的内迁。结果是无论在北方和南方民族杂居的地区都扩大了。因而汉族充实了自己少数民族提高了生产水平和生活水平。久而久之内迁的少数民族跟汉人很难区别。这就在新的民族关系的局面出现后有了民族重新组合的出现而促进了原来地区封建化过程。这是封建社会展时期的一个重要特征。

前一历史时期的世家地主阶层在农民起义的打击下瓦解了代替它的地位的是新兴的门阀地主。门阀地主与世家地主一样也是有政治身分、世袭特权的地主。但门阀地主是依靠家族的传统地位形成的这跟世家地主的形成是由于皇家所规定的政治身分是不同的。在土地所有权上门阀比世家具有更多的家族私有性质。在劳动力方面门阀地主掌握的主要是荫附农民。荫附农民是脱离了国家户籍的农民他们交纳的地租不再具有国家赋税的性质了。他们的社会地位比户籍农民要低些但对于国家赋税其中包括繁重的劳役是可以摆脱的。这种生产关系上的相对变化是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的。这是封建社会展时期的又一标志。

三国时期的魏、西晋和北朝的后魏都建都洛阳。隋唐都建都长安而以洛阳为东都。三国时期的吴、东晋和南朝的宋、齐、梁、陈都建都南京。魏晋以后北方人民的南迁在劳动力的增强和生产技术的传播上都为东南方农业生产带来了新的刺激和推动。南京得以长期地占有显著的政治地位这跟东南经济的展是分不开的。长江中下游经济的展在向黄河流域的富饶地区看齐这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展时期的一个特点。

五代以后到了元末是中国封建社会的进一步展时期。在这时期先有五代十国继有辽、西夏、金跟北宋、南宋的分立后有元的统一。广大的边区从东北的部分地区到西北再到西南基本上都进入了封建社会而汉族与各民族间又经历了一次新的组合。这是封建社会进一步展时期的重要标志。东南经济的展过了北方。长江中下游地区成为全国最富饶的地区这是封建社会进一步展时期的又一重要标志。

前一历史时期的门阀地主阶层在农民起义的打击下又瓦解了。在北宋和南宋统治下代替它的是品官地主。品官地主也有政治身分和特权但所拥有的世袭特权是很有限度的他们的土地大量是由购买和侵占得来的。他们占有土地可以无限地扩大不会受到法令的限制。他们应按照规定向国家缴纳赋税而他们则向农民征收地租。赋税和地租的区别是更清楚了。品官地主以外有豪富的地主有兼营商业的地主。农民阶级中也有占有少量土地的而佃农是大量的他们在品官地主的土地上劳动也在其他地主土地上劳动。他们比起前一历史时期的荫附农民社会地位较高人身自由较多。他们也有国家的户籍除向地主交纳地租外还担负对封建国家的身丁钱有时也有一些劳役。但他们一般地不会被封建国家指定为某某地主的农户这是跟西汉和东汉的户籍农民的一个很大区别。无论地主或农民封建身分性的印记趋向淡化财产性的土地剥削关系趋向显著这是两宋时期封建制生产关系的特点。

元统一全国后南宋地主阶级的势力基本上保存下来了。他们所在的地区是当时封建经济最有代表性的地方。元代有一大批蒙古贵族地主的出现还规定了形形色色担负封建义务的民户又扩大了奴隶的数量。但这基本上是北方的情况。在北方出现的这种生产关系是这一时期局部地区的倒退现象。广大边区的封建化是元代社会生产展的新气象。

五代时期的梁、晋、汉、周都在今河南开封市建都。北宋的都城和金的陪都也在开封。辽的南京、金的中都、元的大都即今北京。这里自古以来就是军事上、政治上和经济上的一方重镇元建为都城后明清相继建都今天又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都。北京的展是汉族、契丹族、女真族、蒙古族和其他民族共同创造的。宋都开封元都北京虽离东南富饶地区较远但也都是要利用沟通南北的运河以便于南粮北运并聚敛东南的财富。

明朝及清朝大部分的年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老时期。明代的农民自耕农外佃农占很大的数量。从法的观点来看佃农对地主的封建依附关系又较前代有所减轻他们可以选择地主可以不受地主的非分役使。农民中还有雇工的出现以出售劳动力取得物质报酬。清代的税法把人头税平均分摊在地亩税内有田者有税无田者无税这就使赋税具有单纯的财产税性质。诸如此类的情况都说明封建束缚有较多的解除。这并不是由于统治者的恩赐而是社会经济展的要求和劳动人民激烈斗争的结果。但这只是当时社会现象的一个方面。还有另外一个方面:地主阶级特别是地主阶级统治集团利用手中掌握的权力进行贪婪残暴的掠夺和迫害。明廷是滥用宦官清廷是加强军事的统治从而企图保持高度的封建**统治。这两个方面好象不相协调但正是一个问题在不同方面的表现。第二个方面的表现并不能显示封建地主阶级的生命力反而是暴露了它的颓废和虚弱。这两个似乎矛盾的现象正是封建社会衰老时期的特点。在民族关系上也是这样。一方面民族间的关系比前一历史时期要密切了但属于民族性质的封建枷锁却更加沉重了。

前一历史时期的品官地主和他们延续下来的势力以及蒙古贵族地主在农民起义重大打击下土崩瓦解了。代替它们的是新兴的官绅地主。这个阶层在官员以外还包括很多获得科举功名的人其人数是相当多的。这一阶层中富有资财的人不只广有土地而且作生意开当铺放高利贷。这是商品生产和货币经济展的产物但它们在依附于封建势力的情况下反而得不到正常的展。

明代朝廷有皇庄直接占有大量土地。这跟它直接派宦官收取商税矿税及大量征储金银一样暴露了末世朝廷对财富的贪婪、追求。皇族和勋贵的庄田以及皇族的禄米也是数量巨大成为当时社会经济和国家财政的毒瘤。清代朝廷对此有所觉察想解决这个问题。它虽然也有皇庄而远比明代要少。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清廷以东北为禁区大大阻碍了地方经济的展。明初资本主义已有萌芽明中叶后出现较多。清初以后有所展。

但这个芽始终不能茁壮成长没有足够的力量把已经衰老的封建制度突破。从对外关系上说隋、唐、宋、元都居于主动的地位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显然逆转了。明初已有倭寇登6。明廷在沿海设置卫所进行防御。明中叶以后倭寇在东南沿海骚扰为南直、浙、闽各地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破坏。明清之际西方资本主义已在兴起而中国的封建制依然老态蹒跚专政者对于世界形势一无所知。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国家在十六世纪初已经东来进行殖民活动并侵及中国领土。此后沙俄、英、美继来对中国的野心日益扩大。明初郑和下西洋和清初对沙俄的侵略进行了反击这是对外关系上的大事但从总的形势来看中国的处境日益被动。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日益陷入沉重的灾难。

自一八四o年到一九四九年是中国史上的近代是由封建时代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代也是中国各族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时代。在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以前是这个时代的前期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自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之后是这个时代的后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经历了清朝晚期及民国初年近八十年的时间。在这个时期里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并残酷地统治了中国中国社会经济生了重大的变化较封建社会时代的情况复杂了。社会经济的主要成份除封建地主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继续存在外出现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又包括帝国主义资本、官僚买办资本和民族资本三个部分。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在中国社会生活中起着支配的作用封建经济则占有显著的优势地位二者并互相勾结在一起。官僚买办资本是帝国主义经济的附庸并跟封建剥削关系紧密相联结。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十分微弱没有成为一个能独立的经济体系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不占重要地位而且跟帝国主义封建主义都有这样那样的联系。在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下中国农村中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商品生产展了但农业生产和农民的经济生活却越来越陷入于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的漩涡。这些情况表现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形态的主要特点。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激烈变化阶级关系也生新的变化。外国资产阶级侵入中国后成了中国社会生活里面一种统治力量操纵控制中国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各个方面。他们不仅扶植和支持封建地主阶级使其成为他们统治中国的支柱而且造成了为其侵略需要服务的买办阶级。在封建地主阶级内部新起的军阀官僚地主在外国资产阶级的支持下代替了原来的官绅地主占支配地位。军阀官僚地主是国际资产阶级的附庸而且一般都还兼有早期官僚资本家的身分具有浓厚的买办性。他们在地主阶级政权中握有实权成为举足轻重的势力。这也是地主阶级政权买办化的重要表现。农民阶级主要包括自耕农、佃农和雇农约占全国人口百分之七八十。在封建主义帝国主义的压迫剥削下农民日益贫困破产出现了自耕农减少、佃农增加的趋势。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是这个时期新产生的两个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为其经济地位所决定是一个带有两重性的阶级一方面有在一定时期中和一定程度上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革命性一方面又存在了对革命敌人的妥协性。无产阶级是最伟大、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它还没有形成独立的政治力量还是作为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追随者参加革命。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经济形态和阶级关系决定了中国革命的根本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各族人民为了反对国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进行了不懈的艰苦斗争但没有找到解放的道路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自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以后无产阶级力量壮大起来马克思列宁主义传入中国中国**成立了中国革命的面目焕然一新。中国各族人民在中国**领导下中国的民主革命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一九四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跨进了社会主义的新时代。

多民族的统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是经过一个漫长过程的。我们的祖国曾经出现过各种形式的多民族的统一也曾经有过多次的分裂但在分裂中也还是有统一。我们经历过的统一有单一民族内部的统一、多民族内部的统一和多民族的统一后者又包含区域性的多民族的统一和社会主义的全国性的多民族的统一。

单一民族的内部统一主要是由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展而来。有时一个民族遭到重大的挫折分散了后来重新组合形成这个民族内部新的统一。匈奴族原来是一些部落部落与部落间的关系是不稳定的。《史记·匈奴列传》说它:“自淳维以至头曼千有余岁时大时小别散分离。”后来头曼单于和冒顿单于在位的时候有血缘关系的许多部落连合起来形成了匈奴内部的统一。松赞干布时的吐蕃、阿保机时的契丹、成吉思汗时的蒙古都有一个统一民族内部的过程都是由分散的许多部落统一起来形成较高展阶段的民族共同体。努尔哈赤时的女真是在金亡后女真各部分散的情况下把海西女真和建州女真的各部重新组合起来形成了女真内部新的统一。汉族是一个民族混合体。它的祖先也必然经历过由部落展起来的过程但已难于详考。有的学者设想传说中的夏禹治水必须有许多部落参加可能在这时形成了夏民族而为汉族来源之一。但这毕竟还是设想尚无从证实。

多民族的统一比起单一民族的内部统一可以说是较高的展阶段。

说是多民族当然不限于一个民族但在多民族中往往要有一个主体民族。战国七雄都是地区性的多民族的统一体它们都各有自己的主体民族而分别与东方诸夷、西方诸戎、北方诸狄、南方诸蛮以及其它民族统一起来。三国时期的魏、蜀、吴也都是地区性的多民族的统一它们都以汉族为主体而分别与本地区的少数民族统一起来。南北朝时期南朝和北朝我们习惯上认为它们是汉人的朝廷和鲜卑人的朝廷实际上它们都是地区性的统一的多民族朝廷。南朝的主体民族是汉族北朝尽管鲜卑人当权但这个地区的主体民族仍然是汉族。秦汉、隋唐、元、明、清等时期都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全国性的多民族的统一。元代的最高统治者是蒙古贵族清代的最高统治者是满洲贵族但汉族人民在这两个时期仍然是社会生产力的主要承担者元、清的政权实质上也是蒙古贵族、满洲贵族跟汉族地主阶级联合统治的政权。

社会主义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历史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继承而在本质上跟历史上的统一又有根本的区别。这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国家是消灭剥削和压迫的社会主义国家是各族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是只有在中国**的领导下才能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国家。

从历史的展上看这四种民族统一的形式是按着程序前进一步高于一步。先是有若干单一的民族内部统一的出现如夏、商、周等族的最初形成。然后有地区性的多民族的统一如战国七雄。然后有全国性多民族的统一如秦、汉、隋、唐、元、明、清。然后有社会主义的全国性多民族的统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在全国性多民族统一的展过程中也出现过分裂。秦汉以后出现了魏、蜀、吴的割据。经过西晋暂短的统一又有五胡十六国之乱及南北朝的分立。在唐与元之间又有辽、夏、金与宋的对峙。但每经历一次曲折统一的规模就更为盛大元比隋唐还要恢廓。在曲折过程中出现的地方政权就全国来说是割据政权。从它们本身来说也自有其历史性的意义。在这些政权的统治范围内由于先进生产力的影响和统治者谋生存的需要往往会出现生产力状况的改善。自三国至南宋时期中国经济重心的逐步南移是其显明的例证。地区经济在一定程度上的改善为后来统一局面再度形成后提供了生产展的一些条件。同时地方政权往往也能根据本地区的特殊情况创造和积累了处理国家事务方面的经验。隋唐的官制、军制和田制就有不少是继承北朝长期实行的制度。从历史的某一片断来看确切不止一次地有分裂状态的存在但从历史展的全貌来看全国性的多民族统一才是主流。

汉族和各民族地区幅员之广大自然条件的差异生产状况的不齐如果得到适当的协调则可转化为展生产的有利条件。但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因自然经济占支配地位交通运输很不达交换经济只起社会经济的辅助作用各民族地区间的物资交流基本上停滞于潜在的阶段不能很好地挥作用从而加强民族间的团结。但盐铁的贩运茶马、皮毛、药材的交易植棉、纺织的推广河防、水利跟工程和道路的兴修还是多民族的统一为社会经济带来的进步。在经济制度上各民族的展是不平衡的。在中原地区汉民族的形成和封建所有制的形成基本上可以说是同步前进的。在这时候匈奴还处于奴隶制阶段西南夷还处在氏族社会末期。两千多年过去了在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我们还有封建所有制奴隶主所有制、原始共产的残余以及民族资本主义和买办资本主义所有这些都是多民族在经济制度方面的表现。但无论如何各少数民族在社会经济展道路上都以不同的度向汉族靠拢。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族人民分别通过不同的形式向社会主义迈进。

在思想上统一的想法起源甚早。《诗经·小雅·北山》:“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所谓“天下”究竟是指多大的地方无从稽考但总是诗人心目中很广大的地方。他这两句诗表明了他的天下统一的思想。可能由于诗人对王权崇拜至极难免有相当多的夸大。孔子说:“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1。南宫适说:“禹稷躬稼而有天下”2。这所谓“天下”意味着极为广大的地区的统一。战国时期变乱日亟人心思治。有人问孟子说:“天下乌乎定?”孟子说:“定于一。”孟子的话比孔子的话要更明白些他说的是七国的统一。在战国时期以后成书的《禹贡》描画了九州山川物产。《史记·孟子荀卿列传》称引邹衍大九州之说每一大州有九州共八十一州。中国为赤县神州是八十一州之一。中国还有九州即如《禹贡》所说的九州。《禹贡》和邹衍以九州说中国都是指中国说的但都还属于地理概念与孟子所谓“定于一”者不同。到了秦始皇刻石颂秦功德把破灭六国的统一看作空前的大业。汉初公羊学派借助经典把大一统的学说涂上神圣的光彩。此后历代皇朝都拿统一的规模作为当时政治成就的最高目标。

在分裂的年代里割据势力往往把自己说成是皇朝的正统把统一作为奋斗的方向。三国时期魏地处中原把自己说成是汉朝的继续要恢复全国的统一。蜀以自己姓刘说自己是汉室宗亲要恢复汉家的旧业。南北朝时期北朝说南朝是“岛夷”南朝说北朝是“索虏”。他们都自居为中国要灭掉对方统一全国。辽、宋、金的相峙时期这三个朝廷也都自命为中国的主人都设想由自己统治全中国。

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水平和长期积累下来的政治威望对少数民族是有吸引力的。这可能在形成倾向统一的新的因素上起一定作用。《资治通鉴》卷一零四晋孝武帝太元七年记载:秦王坚锐意欲取江东阳平公融谏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自古穷兵极武未有不亡者。且国家本戎狄也正朔会不归人。江东虽微弱仅存然中华正统天意必不绝之。”

胡三省注:会要也。言天要中国正朔相传不归夷狄也。

陈垣《通鉴胡注表微》引《通鉴》和胡注并加按语说:正朔不归夷狄乃当时一般公论不独苻融言之。刘聪卒时太子粲即位靳准执而杀之谓安定胡嵩曰:“自古无胡人为天子者。今以传国玺付汝还如晋家。”此一事也。姚弋仲有子四十二人常戒诸子曰:“自古以来未有戎狄作天子者。我死汝便归晋竭尽臣节无为不义。”此又一事也。呜乎!晋泽实浅何由得此。更可以杨盛1见《论语·季氏》。

2见《论语·宪问》。

父子之事观之。《宋书·氐胡传》:“晋安帝以杨盛为仇池公永初三年封武都王以长子玄为世子。武都王虽为蕃臣犹奉义熙之号子玄乃改奉元嘉正朔。初盛谓玄曰:吾年已老当为晋臣汝&1t;/pgnoo94.TxT/pgn>善事宋帝。”故玄奉焉。然则盛之心无所分晋宋也特以其为中华正统所在而已。如必为晋则裕之篡盛当兴师讨逆否亦当抗颜独立胡为委顺如此此皆足与苻融之言相印证者。1999ooo41_oo95_o这里所举的事例足以说明在少数民族中至少有一部分人抱有上述心理这对于促进统一是有好处的。

在多民族统一的历史展过程中民族之间有和好有争吵。和好有聘问、朝贡、封赐、和亲、交易、民间的各种往来。争吵有时展为战争。因此就有人问民族关系史是以民族友好为主流还是以民族斗争为主流?对于这个问题我们须作一些分析。第一友好和斗争都不是绝对的。有的时候斗争是手段友好是目的。有的时候友好是手段斗争是目的。有时在个别事件、个别地区有争吵但不一定就破坏民族间的友好。第二在历史记载中对于民族友好的记载往往不象记载民族纠纷、特别是民族战争那样引人注目。民族纠纷特别是民族战争即使是暂时性的、自性的也可以改变人们对于长期友好的印象。廓清历史上所笼罩的一些迷雾揭示出历史的真实面貌是须下一些苦功的。现在根据我们所接触的材料看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民族关系是曲折的。但总的说来友好关系越来越展。无论在时间的继续性上在关系到的地区上在牵涉到的方面上都是这样。清代的统治者对少数民族一手拉一手打。但清代各族人民在反清、反封建斗争中的联合声势极为浩大。辛亥革命以后各族人民的联合更为显著。通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各族人民在中国**的领导下大大增强了民族间的亲密友好。这是中国民族关系史上的主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很大的展。在历史上民族之间曾生过这样那样不愉快的事情这基本上是由反动统治阶级和历史条件的局限所造成的。我们抚今追昔应该特别珍重历史的主流。

对我国在历史上的各方面的贡献各族人民都有份但我们研究得很不够。对于汉族是这样对于少数民族更是这样。比如火药、罗盘、造纸、印刷等四大明是应该大书特书的。这在有关的历史书里也都写了但对于它们在中国历史上所起的作用对于人类文化展上所起的作用却很少认真地写。至于它们后来在西方各国的展为什么会过中国这个问题似乎是还没有认真地研究。又比如对祖国国土的开我国各族人民都有他们各自的功劳但往往对少数民族在这方面的贡献我们注意得不够。范文澜同志说得好:“依据历史记载共同开中国的各民族一般说来汉族最先开了黄河流域的陕甘及中原地区东夷族最先开了沿海地区苗族、瑶族最先开了长江、珠江和闽江流域藏族最先开了青海、西藏彝族和西南各族最先开了西南地区东胡族最先开了东北地区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回纥、蒙古各族先后开了蒙古地区回族和西北各族最先开了西北各区黎族最先开了海南岛高山族最先开了台湾。所以按照汉族今天居住地区看来似乎中国领土上的极大部分都是汉族所开的其实其中不少地区最先开者却是已经消失了的和现实存在并展的许多民族。事理很显然中国之所以成为疆域仅次于苏联人口在全世界各国中居第一位历史悠久延续不绝在全世界各国中也居第一位的伟大国家先必须承认这是构成中华民族的各族男女劳动人民长期共同创造的成果”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