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 8(1/4)

x,最快更新中国通史最新章节!

1见彭明主编:《中国现代史资料选辑》第6册第465—467页。

1《中央委员宣言》1927年8月1日。

“八七”会议明确指出“土地革命问题是中国的资产阶级民权革命中的中心问题”“现时主要的是要用‘平民式’的革命手段来解决土地问题”。同时**中央决定在工农运动基础较好的湘、鄂、赣、粤四省动秋收起义“实行中央土地革命政纲”。指示湖南省委秋收暴动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动土地革命”所以当**率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队伍在井冈山地区落脚时就高举“打土豪分田地”的旗帜其他武装起义队伍也相继建立革命根据地实行土地革命。

土地革命是在动群众打倒土豪劣绅的基础上逐步摸索前进。井冈山根据地经过一整年的分田斗争湘赣边界政府于1928年12月颁布了井冈山《土地法》规定“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以人口为标准男女老幼平均分配”主要“以乡为单位分配”等等2这个土地法是**历史上第一个土地革命法令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彻底否定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土地法令。但由于缺乏经验按**中央的有关决定是没收一切土地而不是只没收地主的土地;土地所有权属于苏维埃政府而不是属于农民农民只有使用权;禁止土地买卖等。

随后各革命根据地依据1928年6—7月召开的**“六大”的决议精神土地革命步步深入土地政策不断完善出现了“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的新局面。到1931年春基本上形成了一套切实可行的土地革命的路线、政策和方法即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工商业者而仅仅消灭地主阶级;变革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不禁止土地租佃和买卖;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在原耕地基础上抽多补少抽肥补瘦地主也同样分得一份土地等等。使农村根据地的土地关系生了根本性变化生产展粮食产量提高一二成农民生活改善能吃饱饭踊跃参军支前。

但是1931年11月在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把持下通过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虽然也主张继续开展和深入土地革命却提出了“地主不分田富农分坏田”的政策尤其是1933年夏天在查田运动中加以强令推行任意扩大了打击面将大量中农特别是富裕中农错划为地主富农生了严重侵犯中农消灭富农经济的错误。1933年1o月中央正式颁了**起草的《怎样分析农村阶级》和《关于土地斗争中一些问题的决定》作为科学地划分农村阶级成份的标准“左”的错误得到一些纠正。直到1935年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实际上确立了**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后土地革命斗争和其他斗争一样才重新回到正确的路线上来。

抗日战争爆**本着团结御敌的精神停止执行十年内战时期的没收地主土地政策而采取减租减息的政策团结大多数地主抗日把展2彭明主编:《中国现代史资料选辑》第3册补编第171—173页。

民族抗日统一战线与解决农民土地问题很好地结合起来。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集团动全面内战公然宣布国共破裂**才决定实行普遍彻底平分土地的办法于1947年1o月1o日公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十六条)1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废除一切地主的土地所有权”“废除一切祠堂、庙宇、寺院、学校、机关及团体的土地所有权”“废除一切乡村中在土地制度改革以前的债务”接收地主的牲畜、农具、房屋、粮食及其他财产并征收富农上述财产的多余部分。这些规定可以彻底消灭封建半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最大限度满足贫雇农的土地要求。大纲还规定:“乡村农民大会及其选出的委员会乡村无地少地的农民所组织的贫农团大会及其选出的委员会区、县、省等级农民代表大会及其选出的委员会为改革土地制度的合法执行机关。”它体现了**放手动群众依靠农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民主精神而不是把土地“恩赐”给农民。关于分配土地的政策大纲规定:“乡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由乡村农会接收连同乡村中其他一切土地按乡村全部人口不分男女老幼统一平均分配在土地数量上抽多补少质量上抽肥补瘦使全乡村人民均获得同等的土地并归各人所有。”“地主及其家庭分给与农民同样的土地及财产”。“分配给人民的土地由政府给土地所有证并承认其自由经营、买卖及在特定条件下出租的权利。”这些规定与十年内战前期土地革命的基本精神是一脉相承的并有了充实和展。后来为了防止“平分土地”中出现侵犯中农利益等“左”的倾向**中央特在大纲上加注明:“在平分土地时应注意中农的意见如果中农不同意则应向中农让步并容许中农保有比较一般贫农所得土地的平均水平为高的土地量。”反对绝对平均主义。

《中国土地法大纲》公布后动快声势大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展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席卷整个东北、华北和华东、华中、西北等一部分解放区。到1949年上半年使1.5亿人口的地区迅完成和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任务并在国民党统治区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政治影响。一位美国人评论:“新布的《土地法大纲》在1946年至195o年中国内战期间恰如林肯的《黑奴解放宣言》在1861年至1865年美国南北战争期间的作用。”1其实中国的土地改革与美国的黑奴解放、欧美以往的土地改革相比较要广泛得多深刻得多彻底得多。

第一中国的土地改革是在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动占农村9o%的人口建立反封建的革命统一战线用“平民式”的革命手段先从政治上打倒地主阶级再没收地主土地和一切公共土地分1见《中国现代史资料选辑》第6册补编第432—435页。

1[美]韩丁:《翻身——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纪实》中译本第7页。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不是“恩赐”土地而是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第二采取“平分土地”的原则在我国人多地少的情况下能够尽量更多一满足贫苦农民(包括部分中农)的土地要求但反对绝对平均主义;而且按人口平分土地简便易行尤在革命战争年代里有利于动广大的农民群众迅消灭封建半封建土地制度支持长期的革命战争。

第三无任何代价的分配土地和废除一切封建债务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实现“土地还家”耕者有其田极大地解放农村生产力;而且在土地改革后鼓励农民勤劳致富积极引导和帮助他们组织起来走农业合作化的道路尽量避免和减少新的两极分化等等。

新中国成立后195o年6月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考虑到人民革命战争在大6上已基本结束全国人民面临的中心工作已是生产建设因此将土地法大纲上关于征收富农多余土地财产的规定改为保护富农所有的自耕和雇人耕种的土地及其他财产保存了富农经济。

到1952年9月除部分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外在拥有3亿以上人口的新解放区进行了土地改革运动。全国的土改是有领导地分期分批进行的每期一般经历了动群众、划分阶级、没收和分配土地、复查总结等阶段彻底摧毁了封建剥削制度使广大农民分得了约7亿亩土地和大批生产资料而且不必每年再向地主交纳6oo亿斤以上粮食的地租。这是我国历史上几千年来在土地制度上的一次最重大最彻底的改革。广大农民真正翻身作主人使农村生产力获得极大的解放有力推进了中国现代化运动并为以后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四章外国对华投资外国投资是资本跨国界的一种运动形式。外国投资一般包括外国直接投资(即办产业)和间接投资(主要指贷款)两种基本方式。在近代中国(184o—1949年)外国对华投资是在资本帝国主义武装侵略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大背景下生的从这种意义上一部外国对华投资史就是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和奴役中国的历史。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外国资本在资本追逐高额利润和控制被投资国财政经济命脉的同时随着商品社会化的展即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的展又在客观上对殖民地生产力的近代化与技术引进对殖民地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以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起了催化作用。

外国对华投资是影响中国近代经济的一个重要因素很早就引起各方的关注。本世纪三十年代美国人雷麦的《外国在华投资论》一书是最早对此作出阐述的专著。五十年代吴承明《帝国主义在华投资》一书是在这方面最有影响的专著。八十年代以来财政部为适应对外开放的需要责令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对近代中国的外债、外资史料进行整理研究。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与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第二历史档案馆、上海档案馆等单位合作对近代的外债史料进行了全面的清理先后出版了《清代外债史资料》(上、中、下)《民国外债档案史料》(1—12册)《民国历届政府整理外债资料汇编》(1—2册)《中国外债档案史料选编》(1—3册)《上海外商档案史料汇编》(1—8册)。所有这些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一些条件。尽管如此对近代外国在华投资这一课题的研究仍亟待加强。一是它涉及到近代政治、军事、财政、经济的方方面面时间跨度长国别变化快企业兴衰不定资料残缺不全使总体上把握外国对华投资目前还是一块空白并且难度颇大。二是利用外资已是我国当前一项基本国策如何趋利避害再一次成为摆在国人面前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鉴于此本章根据目前所能接触到的材料从总结历史经验入手力图通过对近代中国外国对华投资的演变、结构的考察从总体上把握外国对华投资在近代中国的地位和作用以对当前的利用外资有所借鉴有所警示并期待抛砖引玉。

需要事先明的是近代中国货币制度是极度混乱的这给外国对华投资的计量带来很大的技术困难。近代中国以银为本位银两、银元并用银两又有库平银、规平银、海关银、京平银、公砝银等等不一而足。同时世界银价涨跌不一使中国货币对西方货币如美元、日元、英镑、马克、法郎等的汇价和汇率极不稳定。为了有所比较本章在币值的使用上外国对华直接投资采用美元折算个别情况使用了日元或人民币。在外国对华贷款上清代都统一折算成库平银北京民国政府、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统一使用银元。这种换算使外国在华投资的数量估计只具有相对的性质。

第一节近代中国外国投资的展概况近代中国外国对华投资从无到有经历了从产生到展、膨胀及至最后消亡的几经变化过程英国、日本和美国在这个变化过程中先后领先成为对华投资的主角。根据这种变化规律近代中国外国对华投资大体可划分为四个阶段即:184o—1914年为第一阶段;1914—1931年为第二阶段;1931—1945年为第三阶段;1945—1949年为第四阶段。

外资在华企业的产生和对华投资活动的开始(184o—1914)

从严格意义上近代中国的外国投资始于184o年鸦片战争后但它的源头则可以追溯到鸦片战争前的中西贸易和外国在华洋行。

十八世纪初英国产业革命后已进入到资本主义时代。1715年(康熙五十四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广州设立洋行这是外国资本在华最早设立的企业。其后外商来华者日多洋行逐渐增加如美商广东旗昌洋行(1818年)英商怡和洋行(1832年)英商仁记洋行(1835年)。由于清政府对西方商人实行严格的广州一口通商政策这些洋行都集中在广州。至1836年鸦片战争前夕广州已有外商开设的洋行55家其中英商占四分之三都以鸦片贸易为主。

鸦片战争失败后清廷被迫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和上海为“五口通商”口岸。外国在华投资中心即随贸易中心一道从广州移至上海。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西方列强拥有了对华实行经济侵略的特权;鸦片贸易的公开化不仅使外国资本掠夺了大量利润而且更严重的是腐蚀了中华民族。而“租界”和“租借地”的夺取更成为洋商经济侵华的桥头堡。大规模的洋行如德商礼和洋行(1846年)英商正广和公司(1864年)太古洋行(1867年)美商茂生洋行(1875年)美孚火油公司(1886年)法商永兴洋行(1872年)等都是在这一时期来华设立的。

外商银行或金融业也开始展起来英商丽如银行(1845年)、有利银行(1854年)、麦加利银行(1857年)、汇丰银行(1865年)德商德华银行(1889年)日商横滨银行(1892年)就是其典型代表。同时外商还非法在中国沿海一带创建工厂。据统计在甲午战争以前外商在华工业企业共计191家总投资额为2ooo万(银)元其中船舶修造业和出口加工业两项就有116个占总数的6o%资本15oo万(银)元占总投资的75%1。

甲午战争失败后日本取得了在华设厂之权。西方列强根据片面最惠国待遇当然也得到了这个特权。从此外国在华投资合法化外资企业迅1汪敬虞:《十九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82—283页。展起来。1898年中国境内外国人开设的商行共773家其中英商398家日商114家德商1o7家美商43家法商37家2。自二十世纪初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外国在华投资无论是总额、直接投资还是贷款都增加了2倍。如19o2年外国在华投资总额为8127o万美元1914年即达到16724o万美元。其中外国对华直接投资从19o2年的5284o万美元增加到1914年1o967o万美元外国贷款余额则由19o2年的2843o万美元增加到1914年的576oo万美元1。随着外国在华的经济侵略活动的加深和外国在华投资的扩大一些大托拉斯企业开始来华投资。如英商英美烟公司(19o2年)、亚细亚火油公司(1913年)美商通用电气公司(19o8年)等都在此时来华设立机构。外商在华所办的公用事业如北京英商电灯公司(19o3年)天津的比商电灯电车公司(19o4年)上海的英商电车电灯公司(19o5年)法商电车电灯公司(19o6年)相继成立。外资铁路和矿山也开始出现。俄国修筑的中东铁路、南满铁路德国修筑的胶济铁路法国修筑的滇越铁路等都是在19oo年以前由它们直接投资兴建的。

在矿业方面则焦作煤矿(1898年)、开平煤矿(19o1年)、抚顺煤矿和本溪湖煤铁矿(19o5年)、门头沟煤矿(19o8年)等皆于此时沦入外商之手。在银行业方面除英商汇丰银行、德商德华银行日商横滨银行在华业务十分火红外俄商华俄道胜银行(1895年)法商东方汇理银行(1899年)美商花旗银行(19o2年)比利时华比银行(19o2年)也参加了对华掠夺的角逐。据估计到1914年外国在华金融业(包括保险业)投资资本约为7575万美元2。

外国洋行、银行及各类公司企业除在华直接投资办工厂以外还对华进行高利贷式的贷款活动。这种放款活动从鸦片战争前对中国广东“十三行”行商的贷款开始。十三行行商的大量破产就与它们的高利贷盘剥有关。《南京条约》中的3oo万元“行欠”规定由中国官府代为偿还就把这种正常的商业信用的私债变成了清政府的国债从而以特殊方式开创了中国近代外债的先河。鸦片战争以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武装侵华及其巨额的战争赔款使清政府的财政陷入危机中。清政府在财政空虚之际无论是对内镇压人民的反抗对外抵御外侮还是为满足统治阶级奢侈腐化生活以及各种军政费用都依赖外债。特别是兴办近代的新式工业和交通运输业(主要是铁路)外债更是挥了重大作用。

据初步统计到1911年清政府(包括地方政府)共举借外债2o8次债务总额(不是余额、包括庚子赔款)达到13o5888297两(库平银)。1912—1914年南京临时政府、北京临时政府、北京民国政府对外借款约114项2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美国花旗银行在华史料》中国金融出版社199o年版第6o7页。1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展史》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9页。2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展史》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o年版第536页。债务总额为593869857银元1。

外国对华投资的展及其投资权的争夺(1914—1931)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后西方列强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先后卷入战争无暇东顾。日本利用这个时机乘机大规模扩大对华投资。先日本企业大批来华设立工厂直接投资。有资料表明从1912年到1919年外国在华商家数从2ooo多家增加到8ooo余家。其中英商从1912年的592家增加到1919年的644家美商从1912年的133家增加到1919年的314家而日本在华商家数1912年为733家1913年为1269家1915年增加到2189家1917年为2818家1918年为4483家1919年增加到4878家1。其次日本大量插手北洋政府的军政、铁路借款。臭名昭著的“西原借款”就生在这一时期。这期间日本在华银行的总、分、支行不下1oo家住友银行(1916年)、三菱银行(1917年)、三井银行(1917年)就是这一时期在华落户的。据不完全统计1915—1918年间外国对华贷款约计139笔总额为292652265银元。其中日本对华贷款共68项总计19416o951银元占这一时期列强对华贷款的66%在对华贷款中遥遥领先。

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方各国对华投资生了一些新变化。

苏联社会主义国家宣布放弃沙皇俄国在华的一切特权对华投资除中东铁路外基本上不存在。德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其在华特权丧失殆尽。于是在对华投资方面就剩下英国、美国、法国与日本的竞争。英国、美国和法国对日本在华取得的经济优势深表不安力图维持均势。

在借款问题上美国指责日本“在财政上进行的西原借款和政治上要求的二十一条是同出一辙”企图由美、英、法、日四国组成新四国银行团来控制并要挟当时的北京政府:新银行团“应得顾问”中国财政收支和官吏任免拥有查帐之权。192o年9月新四国银行团成立使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生了一些变化。经过1922年华盛顿会议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就由历来的“互竞侵略”变成为“协同的侵略”但这种均势只不过是新的对华争夺的起。由于北京政府内部亲日派力量强大因而日本的对华贷款尽管受美国的牵制但增长度仍是日本第一。北京政府这一时期借入的大量的无担保外债(这种无担保实际上是一种控制中国的手段并非信誉)几乎都是由日本银行承担的。从具体的数字上看1919年到1928年北京政府共举借外债393笔债务额为69518874o银元。其中日本的贷款123笔债务额为37o6o7518银元占这一时期贷款额的53.3%。

1927年以蒋介石为的南京政府成立后其对外政策的重心更多地转向1笔者根据档案算出以后关于外债的数字未注明出处者均同此。

1《美国花旗银行在华史料》第6o7页。

了美国和英国。由于北京政府滥借外债造成中国债信的下降南京政府成立初期几乎借不到外债仅有的几次借款也是以美国和英国为多。据统计从1928年到1931年南京国民政府共举借外债14笔(包括对美、英、日三国的“宁案”、“汉案”赔款)借款额为5318o861银元。其中美国6笔债务额为46412617银元;英国4笔债务额为4614474银元两者占了这一时期国民政府债务的95.95%。

在直接投资方面更得到了快展从而使外国对华直接投资进入了扩张最迅的时期。1921年外商在华的商行一度达到了9511家成为外商在华办厂个数最多的年份而日本一国就有6141家。从增长度上看日本为11.2%美国为9%英国为4.3%法国为4.2%。从年度投资上看192o—1923年外国直接投资为1662o万美元1928年为966o万美元1929年为17ooo万美元193o年为2o2oo万美元1。到193o年外国投资总额达36488o万美元为1914年的2.1倍为192o年的1.8倍。其中直接投资为1914年的2.5倍为192o年的1.9倍。从国别来看英国增加了6o%美国增加了3.3倍日本则增加了5.6倍跃居为对华投资的位。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这一时期外资企业资本的集中和大托拉斯的活跃。

外商大规模的工业企业如瑞士汽巴公司(1919年)英商卜内门洋碱公司(1923年)德商的德孚洋行(1924年)美商德士古公司(1929年)、上海电力公司(1929年)等均在此时成立。1934年改组成立的英商颐中烟草公司就是在这一时期奠定基础的。颐中烟草公司的前身——英美烟公司是19o2年由英国和美国的烟草公司合并而成的19o3年它吞并了在上海的英、美卷烟厂又6续在汉口、沈阳、天津、青岛等地设立卷烟厂并收买了哈尔滨的俄商老巴夺烟厂。在这个基础上改组后的颐中烟草公司拥有资本25ooo万元成为一个完全操纵我国卷烟业的产供销各个环节的巨大的托拉斯。据统计到抗日战争以前中国大约有28oo家外商企业(不计分支机构)但处于统治地位的不过是十几家公司和银行。如英国的对华投资集中在怡和洋行、太古洋行、沙逊洋行3大系统。怡和洋行在中国有7大企业在香港有12家企业其投资的“中英银公司”掌握了中国铁路和矿业借款。沙逊洋行控制着25家公司在地产业中尤具优势。美国的对华公用事业投资则由“美国电气债券公司”、“国际电报电话公司”两个托拉斯所掌握。美国杜邦化学公司、福特汽车公司、西屋电气公司等十大托拉斯也都在中国设有机构。193o年美国在华17家大公司的投资额几乎占了美国在华投资总额的82%1。

日本对华投资的膨胀与消失(1931—1945)

1《中国资本主义展史》第3卷第56、57、39页。

1祝慈寿:《中国近代工业史》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第597页。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动侵略中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把中国东三省变成了它的殖民地从此日本对华的半殖民地投资方式转变为殖民地的独占的投资方式。

在东北日本的殖民地投资增长很快。除南满铁道株式会社外日本又相继成立了南满矿业开会社、满洲重工业开株式会社对东北的工矿运输业进行全面控制和垄断。据估计九一八事变前夕日本在东北的直接企业投资为55o2o万美元;至1936年日本在东北的投资达145523万美元其中企业资本为132423万美元。短短五年企业直接投资增长了2.4倍。在华北日本于1935年12月成立了一个“兴中公司”资本1ooo万日元这个垄断资本以军事力量为后盾在华北迅开展扩张活动。肆意吞并华北中国民族棉纺织业到1936年就控制了天津“北洋六厂”——裕大、裕元、宝成、华新、北洋、恒源等纱厂中的4厂占有天津纱锭总数的77%布机总数的67.1%。唐山、青岛、济南等地的中国纺织业也大都落入日人之手。在电力工业方面日本掌握了冀、察两省的电网。在采矿工业方面日本控制了山东大部分煤矿和铁矿以满足其军事上和工业上的需要。同时日本还大量增加投资中德合办的井陉煤矿以排挤中国和德国的资本。日本的武力侵华及其经济扩张极大地损害了英美在华利益。为了与日本争夺中国的市场、资源和经济优势英、美试图通过它们所掌握的国际联盟进行对华“技术合作”。1933年国际联盟派拉西曼来华提出了“拉西曼报告”准备通过国际联盟与中国政府的全国经济委员会的合作来给英美资本在中国找到投资出路以牵制日本。日本对英、美与中国的“技术合作”凭借在华实力坚持反对。拉西曼计划未能实现。

在间接投资的借款上由于日本在东北动九一八事变得手日本的对关内的贷款基本停止。而德国在这一时期与南京国民政府政治、军事等方面关系密切起来在铁路和航空方面也进行了较广泛的合作其对华贷款居于领先地位。同时南京国民政府先后派财政部长宋子文、孔祥熙赴英美接洽借款事宜为抵御日本寻求英美的财政支持。继美麦借款之后美国的对华棉麦借款也于1933年成立。美国对华贷款有明显增加。英国则居于对华贷款的第三位。总计自1931—1937年抗日战争爆前南京国民政府共借款(包括欠款)53笔总数达到267823111银元(其中有一笔未详)。其中德国99836786银元美国73275o44银元英国48838o33银元。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战争的影响下各国对华投资度一度放慢。据估计自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前外商在华企业的投资额仅增长8%。从日本方面来尽管它在东北的投资有较快增长1931年日本在东北的直接企业投资为55o2o万美元1936年则达到了132423万美元。但日本在关内的投资由于借款余额减少基本上没有增长。到1936年日本对华投资总额达到18183o万美元比193o年仅增长2.2%。美国对华投资总额为3282o万美元比193o年增长24%。英国对华投资总额为1o2o8o万美元与193o年相比几乎没有增长1。

1937年日本动了七七事变企图以武力征服全中国。伴随着日本法西斯的铁蹄日本对华的以战养战的投资激剧增加。1941年它在东北的投资达到75.49亿日元1945年6月更达到94.36亿日元的高度。在关内日本于1938年成立了华北开会社和华中振兴会社两个机构负责掠夺开关内沦陷区的资源尤以交通、矿业、电力、电信、盐业五项为主。1941年底日本对英美宣战没收英美在华企业。总计日本在华投资1945年达到44516o万美元为日本在近代中国投资的峰。当然这种投资是以**裸的掠夺为前提的因而这些投资随日本的军事失败而被中国接收也是合情合理的。与日本这一阶段急剧的投资膨胀形成鲜明对照英美等国则相形见绌。

美国在华投资从1936年的3282o万美元只增加到194o年的3829o万美元。英国则由1936年的1o2o8o万美元降为94o3o万美元2。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后美、英等在华财产被日本接管大部分成为日资。美、英对华投资除借款余额外就剩下新增的几次较大规模对国民政府贷款。据统计在国统区同盟国为支持国民党进行抗战对国民政府进行了贷款。从1937年7月31日捷克兵工厂军械欠款开始经苏联三次易货贷款到1945年美国进出口银行对永利化学公司的贷款止整个抗战时期同盟国实际给国民政府提供27笔贷款债务总额达347316o419银元。其中仅美国的贷款就达262o96o662银元。这些贷款对于中国的抗战事业和大后方的建设是起到了积极作用的。

美国对华投资的扩张和外国在华势力的消亡(1945—1949)

抗日战争结束后外国对华投资的格局生了很大变化。构成对华投资62%的日本投资被中国政府接收日本在战争期间没收的英美企业也由中国政府予以还。由于欧洲各国失去扩大海外投资的能力美国成为世界的霸主对外投资随“马歇尔计划”而膨胀。在对华投资上也是如此。1946年美国在华的四家银行全部复业英国的战前六家银行则只有三家复业。美国在上海新设的企业有32家英国则只有27家。美国的威斯汀豪斯、环球、美孚等大公司都曾与南京政府协议准备设立电机、造船、水泥、石油等企业美国财团还取得了煤矿、有色金属矿的开采权和成渝铁路、川滇铁路的筑路权。并通过《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和《中美航空条约》几乎形成了对中国的独占。到1948年美国对华投资达141o1o万美元占全部外商投资总额的44.1%。其中借款余额为1o251o万美元占美国对华投资的721《中国资本主义展史》第3卷第39页。

2《中国资本主义展史》第3卷第39页。

%。美国成为对华投资的霸主。英国的对华投资屈居第二总数为11153o万美元但对华投资以直接投资为主达715oo万美元1。

就间接投资而论这一时期向国民党提供贷款的有美国和加拿大两个国家共14笔债务总额达7o3386o51银元。其中美国方面12笔债务额为479184oo2银元占68.1%加拿大方面2笔数额为2242o2o49银元占31.9%。当然在这一时期美国还大量向国民党政权提供各种剩余物资供国民党打内战。这些物资中除前面所构成的贷款外有很大一部分是用现金支付的未构成债权债务关系故未予计算在内。

同时这一时期也是外国在华投资逐渐走向衰落的时期。由于全面内战的爆1947年外国在上海的洋行由1946年冬的523家减少到37o家其中美商由256家减为182家。美国庞大的对华投资计划也未能付诸实施。随着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顺利推进和国民党的失败成为定局外国在华投资更是日见衰落。歇业的歇业、回国的回国、撤资的撤资、逃离的逃离。就上海而言拥有18oo家外商投资企业的上海到195o年7月只剩下684家仅占总数的38%。其中185家属于英商占全部的27%。其次是苏联商人占19%。美商以123家排名第三占18%。第四名是法商为41家占6%。就资产而言这684家外商企业的资产总值共1oooo余亿元人民币(老币)其中英商37oo亿元占35%美商31621亿元占3o%法商2864o亿元占27%。英、美、法商合起来占了全部资产总值的92%。这些企业经过清理大部分均允许继续存在和经营。

由于美国对新中国采取敌视和封锁政策并下令冻结中国在美国的财产。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政府对外商在上海的美商企业采取了军事管制以及没收的政策对其他国商人则分不同情况经过清估采取了收买、租用等形式促使其产权转让使其成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社会主义物质基础之一。这样帝国主义国家在近代中国的投资也就走到了它的尽头。

1《中国资本主义展史》第3卷第39页。

第二节外国在华投资的国别、地区及投向结构外国在华投资的国别结构外国在华投资具有不平衡性充分表现了世界资本主义展的不平衡性以及资本帝国主义国家围绕强权政治这个主轴对对华投资权展开的激烈争夺。

在直接投资方面英国资本主义对华侵略最早直接投资数额也最多。

甲午战争以前外国在华投资的工业企业共有191个英国就占144个占对华直接投资的绝大多数。甲午战争以后中东铁路、胶济铁路的修筑使俄、德两国对华投资开始上升至二十世纪初英、俄、德三国共占去了外国在华直接投资的9o%。第一次世界大战日本乘西方各国忙于战争加大对华投资其直接投资增长度居各国之一跃而与俄国相抗衡。此时英国仍居对华投资的位占外国在华企业投资的37%。至九一八事变时日本投资额已与英国相当两国合计共占总投资的74%美国也过法国而德国投资额则趋减少。七七事变前日本在华直接投资(连东北投资)所占比重已达总额的48%过了英国居外国在华投资的第一位美、法两国则势力相当。在抗日战争时期除日本对华直接投资不断增加外美国所占的比重也渐见提高。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对华投资随着其军事扩张迅膨胀占据对华直接投资的绝对垄断地位比重高达8o%。

总之自二十世纪初至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帝国主义国家在华直接投资英国增加了5倍多美国增加了13倍法国增加了7倍德国则趋向减少。至于日本则由极少投资跃进到占投资总额的8o%以上居于绝对优势。抗日战争结束后则是美国在华的投资的急剧膨胀几乎到了独占的地步。

在贷款方面情况也是这样。清代英国是中国的最大贷款国贷款次数最多数量也最大。特别在英商汇丰银行更是清政府借款的老顾客。甲午战争以前英国几乎包揽了清政府的对外借款。据不完全统计甲午以前目前能肯定的英商借款额为8o262939两(库平银)占82.5%。德、美、法、俄四国商人借款12o76946两占12.4%。不能肯定为哪国借的有48o8562两占5%。其中汇丰银行借款6oo67721两占62%。甲午战争后英国的绝对垄断地位被打破德国、俄国、法国奋起齐追后起的日本、美国也不甘落后。据初步统计英国借款约为339553473两占28%;德国为265582368两占22%;俄国为2oo41o767两占17%;法国161758851两占13%;日本为79551356两占7%;比利时为6oo75724两占5%;美国为56395745两占5%。

北京政府时期(包括南京临时政府)日本成为对华贷款的主要承担者。这一时期外国对华贷款646笔债务总额达157396o312银元其中日本贷款696268668银元占44.24%。其次是英国和法国债务额为2o364525o银元和18824o594银元分别占12.94%和11.96%。比利时在铁路贷款方面占有很大优势成为这一时期第四大贷款国债务额为117284o72银元占7.45%。其他如德国为1o64o3251银元占6.76%奥国为94777723银元占6.o2%美国为6o82352o银元占3.86%其他国家为33834191银元占2.15%。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特别是抗日战争中美国成了对华贷款的主要提供者。这一时期外国对华贷款次数不多初步统计为1o8笔但数额却十分庞大总额为4497549442银元。其中美国贷款3219832325银元占总额的71.59%。其次是英国贷款额为449428714银元占9.99%。前苏联在抗日战争时期也给中国以贷款援助总贷款389856ooo银元占8.68%居对华贷款的第四位。加拿大、德国和法国贷款额分别是2242o2o49银元、1ooo3o786银元和6139o2o8银元各占总额的4.99%、2.22%和1.36%。(详见后表)

外国在华投资的地区结构近代中国的外国投资相对集中东北和上海是两个中心。这种情况是与近代中国对外贸易的展和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密切相关的。

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前广州在对外贸易中占据主要地位外商早期的洋行均集中在广州。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和上海为通商口岸。上海恃其得天独厚的条件迅崛起成为近代中国对外贸易的中心和外国资本主义势力扩张的中心因而外国对华投资主要集中在通商口岸特别是上海。据统计甲午战争以前外国在华投资的半数是在上海。

184o—1949年对华贷款前七位国家单位:1911年前为万两库平银、1911年后为万银元、%第一位第二位第三位第四位第五位第六位第七位总数184o—1895英国德国美国法国俄国——数量%8o2682.59319.61811.977o.818o.2——97151895—1911英国德国俄国法国日本比利时美国数量%3395528.12655822.o2oo4116.61617613.379556.66oo85.o564o4.712o8741911—1927日本英国法国比利时德国奥国美国数量%6962744.22o3o512.91882412.o117287.51o64o6.894786.o6o823.91573961927—1937美国美国英国法国日本捷克荷兰数量%1196937.31ooo331.2534516.722317.o9493.o4141.33661.1321oo1937—1945美国英国苏联法国捷克荷兰比利时数量%262o9675.53959811.43898511.239o81.1268o.842—4—3473161945—1949美国加拿大数量%4791868.12242o31.97o339甲午战争以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加大了对中国的投资。俄国先把魔爪伸向中国的东北它伙同法国和德国强迫日本退出辽南修筑中东铁路使中国东北在外商对华投资中占有一席之地。这之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日本加入了对中国东北的争夺东北在外商对华投资中的地位变得更为重要。19o4年日俄战争以后日本得到了帝俄在南满的权益。第一次世界大战过程中及以后日本势力逐渐扩展到北满。在奉系军阀张作霖统治东北时期大部分重要矿产资源都已由日商投资经营。到九一八事变前夕英、美两国在东北的投资总额不过4ooo万美元而日本在东北的直接企业投资则达55o2o万美元东北的铁路、煤铁矿、主要的工业部门如榨油、酿酒、面粉、制铁、缫丝、木材、火柴、皮革等行业也受日本控制日本在东北的投资远远过英、美而居垄断地位。到九一八事变(1931年)以前外国在华投资中有42.8%集中于上海有33.9%集中于东北1。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东北3省沦为日本的殖民地日本对东北的经济侵略就更加肆无忌惮了。军事性的经济统制迅展南满铁道株式会社、南满矿业开株式会社、满洲重工业开株式会社是抗日战争期间日本帝国主义掠夺中国的垄断资本它们实际上控制了东北的全部工矿业和运输业。到抗日战争前在东北的日本资本占各国对华投资总额的43.2%。而同一时期的上海则集中了关内外国银行业投资的79.2%进出口和商业的81.2%工业的67.1%房地产的76.8%1。这个比例是相当高的了。当然与日本独占东北相反上海是各个资本帝国主义国家共享的国际资本家、冒险家投资的“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