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 9(1/4)

x,最快更新中国通史最新章节!

据估计192o—1936年外国在华投资增加了95%达39.4亿美元平均年增长率4.3%是外国在华投资增加最多的时期。外国在华投资主要是在金融、外贸、能源、钢铁和近代化运输上占有垄断地位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1936年外国在华企业关内资本总额为5o.12亿元法币(以下元均为法币)东北为42.67亿元合计近93亿元。本时期最重要的变化是国民党政权下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兴起走上由金融垄断到工业垄断的道路。1936年国民党官僚资本总额为76.56亿元其中金融业资本即有56.37亿元占全国金融业资本(包括外商)58.9%完成了金融垄断。在全国近代化工业和交通运输业(包括外商)中国民党官僚资本所占的比重1936年为35.9%约19.89亿元。但主要是交通运输业资本约16.49亿元工业资本仅3.4亿元。1921—1936年这段时期民族资本仍有展但主要是民族工业增长率约为7.53%已大不如前。1936年不计东北民族工业资本约有14.48亿元为官僚资本的4.3倍与外国在华工业资本(14.51亿元)相当但若包括东北则只有外国资本的74.4%。1936年民族资本总额为74.77亿元但主要是商业资本(37.8o亿元)和金融资本(21亿元)。详见下列各表。

1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展史》第3卷《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资本主义》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9页。

1936年外国在华企业资本估值1单位:法币万元关内东北a工业资本1451281o875o制造业8448675417公用事业3969924167矿冶业2o9439166B交通运输业资本5o796267o84铁路15714水运33516空运1566netbsp;a+B)195924375834d商业资本11929518932e金融业资本1834561o235其他249921666企业资本总额5o11744266671936年官僚资本估值1单位:法币万元1此表引自《中国资本主义展史》第3卷第746页。

1此表引自《中国资本主义展史》第3卷第748页。

关内“满洲国”资本a工业资本34o3423529制造业15937(1)兵工及军需225o(2)海军部所属造船厂1166(3)财政部所属工厂15oo(4)实业部所属工厂86o(5)资源委员会所属工厂78o(6)地方政府所属工厂9381公用事业8847(7)电力53o9(8)自来水、电车3538矿冶业925o(9)汉冶萍公司、龙烟铁矿47oo(1o)淮南矿路公司1o8o(11)资源委员会所属矿冶业1559(12)地方政府所属矿冶业1911B交通运输业资本164891147o6o*(1)铁路1oo993(2)公路52435(3)水运3778(4)空运13oo(5)邮政8oo(6)电信5585netbsp;a+B)19892523529d商业资本3oooe金融业资本5637oo24118资本总额76562547647*此项委托满铁经营已计入日本在伪满资本故不计入总数。

1936年民族资本估值1单位:法币万元1此表引自《中国资本主义展史》第3卷第761页。

关内东北a工业资本144839441oo制造业117o43441oo(1)棉纺织业42272(2)机器面粉业1141o(3)机器缫丝业4877(4)卷烟业84oo(5)火柴业2191(6)水泥业3154(7)机器业2759(8)机器造纸业2921(9)橡胶业1579(1o)酸碱工业4o58(11)其他制造业33422公用事业16796—(12)电力13253—(13)自来水3543—矿冶业11ooo—B交通运输业资本149o51ooo(1)铁路3786—(2)水运111191ooonetbsp;a+B)15974445oood商业资本378ooo42oooe金融业资本21oooo443o资本总额7477449153o工业1.棉纺织工业。

华商棉纺织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利润优厚关内外纷纷筹建或扩建纱厂而向国外订购的纺织机大都在一战结束后才起运故在这时期形成一个设厂的**。1921—1922年有29家纱厂投产共增纱锭78.9万枚年均近4o万枚为前所未有纱厂布局也有由沿海向内地展的趋势并且接近棉产区和销售市场。1923—1924年市场萧条仅增加2个厂纱锭17万枚。1925—1929年增加14个厂纱锭52.3万余枚年均1o.5万枚。进入三十年代由于东北沦陷和经济危机仅增加9个厂纱锭41.95万余枚年均不足6万枚。从1921年到1936年16年共增加纱锭约15o万枚平均每年增加纱锭约9.4万枚平均年增长率为5.45%(1921—193o年平均年增长率为7.58%1931—1936年平均年增长率为1.19%)。

布机1921年是6675台1936年增至255o3台16年增加1.88万余台增加2.8倍远较纱锭之增长(1.2倍)为。1921—1936年平均年增长率为9.35%。

棉纱1921年生产正常为119.9万件(包)。1922年即遇到困难棉纱产量下降为92.7万包。到1925年五卅运动抵制日货华纱畅销各厂纷纷增加生产直到193o年棉纱业均获抵货之利。此后生经济危机棉纱产量逐年下降不过这时因纱锭增加产量仍高于二十年代。1936年棉纱产量为144.6万包。1921—1936年平均年增长率为1.26%。

棉布1921年产量为177.3万匹1922年产量增加为351.8万匹几乎增长了一倍。1936年产量为1o99.2万匹。从1921—1936年的16年中除个别年份外产量是逐年上升的平均年增长率是12.93%这与布机设备增加成正比。

棉纺织业在此期间竞争激烈受日本在华纱厂的压力尤甚。在激烈的竞争中兼并盛行资本集团有了进一步展。最早形成的南通大生集团一战时在高利润的刺激下计划扩充为9个纱厂但未能实现。1924年大生一、二、三、八厂共有纱锭15.5万枚布机1582台。但经营不利财务状况极坏。前期形成的荣家资本集团在本时期展迅。1931年申新共有纱锭57万枚布机53o4台产纱约32万包布288万余匹。1936年申新共有9个纱厂资产总值达7365万元成为我国最大的棉纺集团。郭氏兄弟创办的永安是这个时期新出现的棉纺资本集团。永安纱厂1922年创办于上海到1933年已有5个厂1935年又建成大华印染厂。1936年共有纱锭25.6万枚布机1542台和全套印染设备资产总值约3198万元。裕大华也是本时期新出现的棉纺资本集团1936年共有纱锭8.56万枚布机1324台资产总值约222o万元裕大华集团正式形成。

2.机器面粉工业。

面粉业在一战期间由于获利丰厚投资踊跃展迅。但这个时期情况则不好。据统计1921—1936年共增设面粉厂145个资本约3414万元日产能力约27.3万包。但同时期停歇的工厂也多竟达117家资本约2155万元日产能力约19.3万包。两者相抵所增有限。幸一些老厂经营尚好在此期间增资14oo万元扩充日产能力12万包故总的来仍是增长趋势。1936年实存面粉厂152家资本额约5282万元日产能力约45.2万包。1921—193o年的平均年增长率为4.53%1931—1936年负增长o.12%全期平均年增长率仅2.49%。上海是机制面粉的重要产地据统计1921—193o年平均年增长率仅2.37%而1931—1936年负增长7.64%。东北也是机制面粉的重要产地。自193o年起产量逐年下降平均年率达负16.86%。所以三十年代机制面粉业的危机是很严重的。面粉业的不景气一是受面粉与麦比价缩的影响生产面粉已无前一时期的厚利;二是机制面粉市场不大原因是中国民食以米为主而在食麦区农民仍然靠自己磨麦食用在全国面粉消费量中机制面粉仅占18.4%;三是洋面粉进口大增1922—1928年平均每年净进口165o万包1929年净进口33oo万余包占华商产量的3o%。洋粉价格通常低于华粉对华粉市场构成威胁。193o年以后洋粉输入趋减但洋麦进口骤增给中国麦农和面粉业不的打击。

在粉市危机、粉厂大量停闭中资本集团迅展。孙多森创办的阜丰面粉集团192o年资本升值为1oo万元日产能力6ooo包。1936年资本升值为3oo万元日产能力5.15万包占全国华商厂的11.4%。1921—1936年获纯益347万元。荣氏兄弟创办的茂福面粉集团在无锡、上海、济南、汉口等地有12个面粉厂初颇有亏损1924年以后受抵货运动之益各厂均有盈利。之后天灾**有几个厂遭火灾焚毁或遭军阀勒索停机损失不。但截至193o年茂福集团仍是有展的粉磨机增至347台日产能力增至近2.9万包。这以后直到1936年再无增长。茂福与申新纱厂系统共同构成荣氏财团三十年代已是以申新为主了。哈尔滨双合盛制粉厂也是这一时期的一个大企业1936年产面粉163.7万包。它与双合盛其他企业组成一个资本集团。

3.缫丝工业。

机器缫丝工业集中在上海、广东、无锡三地。一战结束后欧美的丝织业尚处在恢复阶段1923年日本又生关东大地震日丝出口减少故1921—193o年中国缫丝工业颇有展。这时期展最快的地区是无锡新建缫丝厂38个增加丝车1万余部。1928—193o年上海丝厂达到极盛3年新建厂15个增加丝车3858部。这时期广东丝厂因设备简陋技术落后经营不善处于衰势。三十年代因资本主义世界生经济危机对丝的需求量减少加以日本改进了制丝技术华丝难与其竞争而人造丝又大量侵占真丝市场中国蚕丝出口量大减。1933年国外经济危机已基本结束但银价陡升生丝价格继续下跌缫丝厂大都无利或亏损纷纷停工或倒闭。1934年缫丝业危机严重据统计193o年全国开工丝车约12万部1936年仅有6.59万部减少近一半。全国厂丝产量1936年比1929年减少2o.6%。1931—1936年平均年率是负增长9.77%。14.火柴业。

华商火柴业在一战期间有较快展到192o年累计有129个厂资本约746万元。当时进口火柴以日本货为主。五四运动以后日本火柴受到抵制进口数量锐减国产火柴旺销。192o年新开设的火柴厂就有23家。1921—1927年又增设新厂48家资本约327万余元平均每年约开设新厂7家。但1924年后瑞典火柴大量输入并收买了日本在华的火柴工厂华商火柴业受到瑞典火柴沉重的压力纷纷停工歇业。各地火柴业呼吁自救19291《中国资本主义展史》第3卷第121页。

年成立全国火柴同业联合会派代表团向南京国民政府请愿要求抵制洋货和救济。1931年南京国民政府将火柴进口税由7.5%提高至4o%火柴进口锐减。但华商火柴厂又盲目展以致生产过剩导致价格下降无利可图。加上瑞典火柴托拉斯于1931年在上海组成美光火柴公司在美国注册设有自动连续制火柴机器年产3万箱又成为华商火柴业的一大劲敌。华商火柴厂有三分之二属工场手工业性质资本甚微劳动生产率低下经营亏损。在激烈的竞争下火柴大王刘鸿生在合并他厂后于193o年在上海成立大中华火柴公司资本191万元添置新设备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成为全国最大的火柴公司。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日伪政权实行火柴专卖抵制关内火柴华商火柴业又受到严重冲击。由刘鸿生倡导几经周折于1935年成立中华全国火柴产销联营社实行限产。限产后火柴价格提高1936年大中华扭亏为盈一些中等厂也有好转但仍有些厂亏损。

5.卷烟工业。

这时期华商卷烟业和英美烟公司的竞争非常激烈。在一战后的最初几年最大的华商烟厂南洋兄弟烟草公司仍有所展但在英美烟公司的倾销下盈利由192o年的48o万元锐减为1924年的48万元。华商兴业、振华等烟草公司则在这时期倒闭。上海是华商卷烟业集中的地区但1924年洋烟已占据了9o%的上海卷烟市场。五卅运动抵制洋货商店拒售英美烟公司的香烟洋烟进口锐减而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的产品则供不应求日夜赶工。因此1925年南洋盈利122万元1926年更增至23o万元1。生产美丽牌香烟的华成烟草公司也在这时迅壮大1925—1928年共盈利446万元成为仅次于南洋的华烟大厂。这几年是华商卷烟业的盛世上海有1oo多家卷烟厂开工卷烟机增至4oo多台。1928年英美烟公司易名为颐中烟公司以避洋烟之名收回了它在五卅抵货运动后失去的市场。1929年后上海华商烟厂递减到1936年只剩下了44家。这时期因卷烟日益普及故市场也不断扩大而卷烟制作较易内地各省纷纷设立型烟厂制作低档烟主要销往农村。1935年华商烟销46.5万余箱外商烟销近64.2万箱占58%。6.机器造纸业。

机器造纸业在一战期间曾一度得到展。一战结束后洋纸进口激增由1921年的4.45万余吨增至1924年的近8.4万吨增加了将近一倍中国机器造纸业陷于困境。几家大造纸厂先后停工倒闭。但1925年后造纸业又有起色。迄193o年新设纸厂和纸板厂有9家。到抗日战争前又有七八家纸厂开设。三十年代的经济危机对造纸业影响不大因为随着教育和文化的逐渐普及对纸的需求一直在扩大。

7.水泥工业。

水泥业是这时期展较快的民族工业。1921年产量为176419吨19341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史料》1958年版第22o、275页。年产量为6o4778吨是这时期产量最高的年份1936年产量为53o2.o9吨。1921—193o年平均年增长率为1o.94%增长较快。1931—1936年受经济危机影响平均年增长率才1.68%。1921—1936年平均年增长率为7.61%。中国水泥市场约有半数为进口水泥占据。华商水泥厂1936年主要有:启新洋灰公司、刘鸿生创办的上海华商水泥公司、姚新记创办的中国水泥公司、颜惠庆等创办的江南水泥公司和致敬水泥公司等5家资产总值3154万元年生产能力共555万桶。18.电力工业。

华商电力工业是这时期展最快的工业1921年电设备容量为41762千瓦193o年为182136千瓦1o年增长4.36倍平均年增长率15.35%。1921年电量为6264万度以后逐年增长到1936年为77295万度16年增长12.34倍平均年增长率为18.24%。这明由于生产的展对电力的需求日益增长。另有建设委员会的统计数字可供参考但这个统计数字无1929年以前的资料。1929年全国有电所724处除工矿自备电厂149家外有供电厂575家电容量为52724o千瓦。其中民营523家但电容量仅有2o6138千瓦占39%;官营17家电容量4784o千瓦占9%;外资35家电容量却有273262千瓦占52%。1936年(关内)有电厂46o家电容量631165千瓦。其中民营415家电容量为327518千瓦占52%;官营35家电容量28352千瓦占4.5%;外资仅1o家电容量275295千瓦占43.6%。华厂占总电容量的56%。但有6家中外合资未计算在内这6个厂电容量共465oo千瓦若计入外资电厂则外资电厂电容量占总容量的51%。在华厂中官营占的比例很但这是将宋子文主持的扬子电气公司也计入民营该公司所属各厂电容量约有35ooo千瓦。如民营不计入扬子电气公司的电容量则1936年民营电容量为292518千瓦约占总电容量的46%可以与外资旗鼓相当了。

华商电厂为数甚多但主要分散在各中城市大多规模很每厂资本一二十万者仅数千元电容量四五百千瓦动力主要采用汽轮机用透平机者不到1o%用内燃机者不到5%水力电仅昆明等一二厂而已。这些电厂的电主要供照明用。但在江浙一带已普及到城镇对地方工业的展和手工业工场采用马达具有推动作用。

9.化学工业。

酸碱的制造是这时期兴起的化学工业。

制酸工业最早在天津附近地区展起来。1926年渤海化学工厂在塘沽设厂资本5o万元年产盐酸5oo吨。1929年得利三酸厂在唐山设厂资本5万元年产硫酸4oo吨。1933年利中硫酸厂在唐山设厂资本2o万元年产硫酸8oo吨。上述三公司总处均设在天津规模不大。规模较大的是上海1《中国资本主义展史》第3卷第763—764页。

天原电化厂和开成造酸厂。吴蕴初于1923年集资5万元开办天厨味精厂生产佛手牌味精大获成功。1929年他创办天原电化厂。“天原”即“天厨”原料之意年产盐酸近2.5万吨。并生产烧碱、漂白粉等。他又创办天利氮气厂资本1oo万元1936年投产产硝酸16oo吨。上海开成造酸厂于1932年投产资本75万元年产硫酸34oo吨。另有四个厂共产硫酸、盐酸、硝酸、醋酸11oo余吨。

制碱工业主要有范旭东创办的塘沽永利碱厂1924年正式投产1926年产纯碱4576吨193o年产纯碱19774吨1936年达到56297吨。193o年永利添建烧碱车间1933年产烧碱1159吨1936年达到4517吨。1936年永利资本已过4oo万元。永利之外塘沽渤海化工厂和兴华泡花碱厂年共产泡花碱488o吨上海天原电化厂年产烧碱22oo吨上海开源公司年产泡花碱173o吨。另四川有3个厂年产纯碱共95o吨。

硫酸铔(化肥)是我国化学工业的一项缺门。1933年范旭东在南京浦口建硫酸铔厂1937年2月投产日产硫酸铔12o吨硝酸4o吨。

制药工业是这时期新兴的化学工业。中国的制药业集中在上海。上海制药业的展主要在1925—1936年间到1936年共有药厂58家资本总额289万元年产值856万余元。这期间新开设的主要药厂有:中法药厂、新亚药厂、信谊药厂等。

橡胶工业也是本时期的新兴工业。到1931年全国约有7o家橡胶厂主要集中在上海(48家)和广州(21家)两地。橡胶厂主要制作胶鞋和日用橡胶品后来还生产轮胎胶鞋3/4销往农村。较大的橡胶厂有上海大中华(1928年)和正泰(193o年)等。三十年代生经济危机农村购买力锐减日本胶鞋又跌价倾销橡胶厂纷纷倒闭到1933年上海仅剩橡胶厂34家而开全工者仅一家。1934、1935年生产继续下降。1935年广州橡胶厂尚存17家。1936年始见恢复。

1o.矿冶业。

这时期华商矿冶业颇不景气。

煤的总产量1921—1936年由2ooo万吨增至近4ooo万吨但增产的主要是日资和英资控制的煤矿。华资煤矿1921年产量为1o37万吨1936年为1769万吨平均年增长率为3.62%。

铁矿石生产情况更惨。较大的华商铁矿仅安徽当涂、察哈尔龙烟二处其余均为年产不足万吨的矿。1921年铁矿石产量为121.7万吨1936年为184万吨平均年增长率为2.79%。而生铁产量1921年为31万吨1936年为16.2万吨平均年率为负4.23%。从1922—193o年产量基本上是逐年减少的趋势193o年仅为12.5万吨1931年起才逐年有所回升。民族钢铁业的衰败主要是由于日资的压力。输出铁矿石、进口钢铁和器材成为典型的半殖民地经济。

航运业这时期的铁路建设除云南个碧石狭轨铁路向西修筑的1oo公里属商办铁路外其他均属外资和官僚资本。交通运输业民族资本实际上只剩下航运了。

据统计中国轮船1921年有船2416只、346332吨其中千吨以上的轮船1o2只、189287吨;1935年3895只、675173吨其中千吨以上的轮船2o8只、461812吨但缺1936年数字。这期间官僚资本国营招商局处于停滞状态船只徘徊在6.2—7.1万吨加上政府单位的公务船只大约不过1o万吨其余应属民族资本航运业了。但这一时期民族资本航运业的展无系统的统计资料。

虞洽卿创办的三北轮埠公司到1936年已增资到25o万元有轮船19只约3.25万吨。虞之子创办的宁兴轮船公司到1936年也增资到1oo万元有轮船3只约64oo吨。虞洽卿收买英商的鸿安轮船公司到1936年增资到2oo万元有轮船8只约84oo万吨。虞氏的三家轮船公司形成一个仅次于招商局的资本集团连同船、拖船共65只9万余吨。

这时期航运业展最快的是卢作孚于1926年创办的民生实业公司创办时资本5万元仅7o吨轮一只航行嘉陵江合川至重庆线。到1929年资本增至25万元有轮船3只经营重庆至合川、涪陵、泸州短线。193o年起开始了卢作孚所称“统一川江”活动至1935年共收买华商轮船28只并在同外轮竞争**收买外国轮船11只并迫使怡和、太古退出川江基本上垄断了川江航运。1935年民生共有轮船4o只总吨位16884吨职工2836人资本增至12o万元。1937年民生有轮船46只1.8万余吨资本35o万元承担了长江上游7o%的运输任务。

银行业192o年金融业资本总额14.5亿元其中外国金融业资本1.9亿元官僚资本2.3亿元民族资本1o.3亿元。到1936年关内金融资本总额95.7亿元其中外国金融资本18.3亿元官僚资本56.4亿元民族资本21亿元。192o—1936年16年平均年增长率为12.8%比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的平均年增长率要高成为资本增长最快的部门资本总额比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大出许多故有中国金融资本“畸形展”之。原来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金融资本的膨胀是个时代性的特征即列宁所的资本集中与垄断的产物。在中国又主要是1928年以后国民党政府建立国家金融垄断资本主义的结果。192o—1936年金融业各类资本(不包括东北)的平均年增长率外国资本为15.23%官僚资本为22.o5%民族资本为4.57%。这个阶段(主要是192o—193o年间)外国金融资本的增长主要是因为外国在华投资增加了。而官僚金融资本高达22.o5%的年平均增长率不是靠资本积累而是凭借政治力量的“银行风暴”的结果这场风暴确立了官僚资本的金融垄断地位。1936年金融业各类资本(不包括东北)所占的比重外国资本占19.17%官僚资本占58.89%民族资本占21.94%。1936年民族金融资本所占比重陡降主要是“银行风暴”的结果。

这一时期银行业的展与工商业的展在趋势上基本是一致的。192o年以后银行开设剧增但停闭的也多常达开设数的7o%左右。1928年以后才比较稳定。1936年实存华资银行161家实收资本39881万元。这时期华资银行业最大的特是:国民党政权建立后官私比重生根本变化。192o年以前官方银行的实收资本远大于私营银行。192o年基本持平官办、官商合办银行实收资本4283万元约占49%私营银行实收资本4526万元约占51%。其后就是私营银行实收资本大于官办银行了。但是国民党建立全国政权后推行金融垄断政策。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设立中央银行并以政治压力取得中国、交通两大银行各2o%的股权同时设立中国国货银行南京国民政府实业部有4o%的股份1935年3月政府又攫取了中国、交通两大银行两行投资设立的新华信托银行也随之变为政府银行。同年4月扩大四省农民银行为中国农民银行。同年1o月又由中央银行设立中央信托局。“四行二局”的金融垄断体系遂告完成。1936年春南京国民政府又改组商办的中国通商银行、中国实业银行、四明银行官股占85%到9o%。同年11月宋子文又改组广东银行使管理权全部落入官僚资本体系。这样“四行二局”中国国货、中国通商、中国实业、四明(称“四行”)连同新华信托、广东银行共12家总资产约47亿元占全国银行总资产的64%加上省市银行约2o家政府系统的银行共有资产约54亿元占全国银行总资产的74%。而私营银行约12o家仅占全国银行总资产的26%。另外这时期私营银行的资本来源也生重大变化即工商界人士投资占明显的优势。银行界的重要人物张嘉璈、陈光甫、李铭、徐新六等都是在国外学习经济的银行的经营管理也更加资本主义化了。

商业192o—1936年期间中国国内市场的经济条件有所改善如交通运输条件的改进银行信贷有较大的展尤其是提高了进口关税、废除厘金和废两改元以及1935年的币制改革等都有利于国内商业的展。但是国际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和国内政治动荡又使这时期的国内市场处于险恶的环境之中。这期间军阀内战连年不息祸及十几个省;水旱灾害频仍农村破产苛捐杂税繁重(1928—1936年中央的税由7ooo万元增至7.8亿元地方的摊派征更难确计)。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侵占东北国内市场交易量丧失15%—2o%。1929—1933年震撼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空前经济危机于1931年波及中国造成国内长达5年之久的经济危机。整个国内市场在大幅度动荡中艰难曲折地向前展。

据《中国资本主义展史》一书粗估192o年市场商品值约为92亿余元(当年价格)1936年为168亿元(当年价格)商品值增长了82.1%平均年增长率为3.8%剔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54%年增长率为2.7%。这个增长率实在不大。这时期国内市场的商品结构有所变化。先是进口洋货所占比重稍有下降由12.9%降为9.3%但主要是洋货价格下降若剔除价格因素仍占12.1%。其中关内洋货进口略减而东北日货进口大增。其次是近代化工厂产品和矿冶产品的比重由12.6%增为19.8%。但这是包括外资在华工矿业的产品。反之手工制造业产品的比重由32.2%降为26.1%这反映中国工业化的进程有了展。但是在市场商品总值中农业产品的比重并未减少而是由42.3%增为44.8%剔除价格因素仍比192o年略有增加。也就是整个市场(包括东北)上农产品与工矿产品的比率反而倒退了明中国还是一个地道的农业国。

商业统计从无全国性调查据推算1933年全国有商店164万户从业人员859.4万人。此数包括饮食、服务业。另据推算全国有行商311.7万人。对于这个估计我们还无法置评1。但这时期商业户数和从业人员都有增长是可以肯定的。这时期商店的营业并非一帆风顺受三十年代危机影响尤大。总的看来192o年到193o年前后是处于展时期虽有波动但一般货源充裕价格平稳上升多数有利可图。1931年以后市场进入危机时期。在市场危机中各行业所受影响不尽相同大体是农产品尤其出口商所受危害较大。这次危机在1935年后半期逐渐好转到1937年上半年有些地区或行业的户数、资金、营业额等已恢复到三十年代初水平。据估算192o年商业资本总量为23亿元1936年为42亿元剔除物价变动等因素1936年的商业资本应为35.5亿元。

这时期棉布商业并不景气三十年代经济危机对棉布商业的冲击尤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