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 10(1/4)

x,最快更新中国通史最新章节!

1949年3月**七届二中全会后**进一步把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经济政策概括为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采纳中国**的主张规定:国家对各种经济成分采取“调剂”的政策使它们“在国营经济领导之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以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展”。“经济建设的根本方针是以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达到展生产繁荣经济之目的”。这样的经济方针和政策有利于挥各种经济成分的优势使中国社会经济得到快展。

1《**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256页。

2参见《朱德选集》第226—227页。

第三节新民主主义经济的产生、展和壮大中国新民主主义经济经历了产生、展、壮大、全面胜利以及最后终结等几个阶段。为了与本书内容协调一致这里只对新中国成立之前新民主主义经济展进程及基本情况作一概要性的阐述。

土地问题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变革封建半封建土地所有制实现耕者有其田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一项基本任务。中国**在民主革命的不同阶段根据革命所面临的客观形势和主要任务的变化采取符合革命斗争实际和要求的土地政策。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没收分配地主土地抗日战争时期及抗战胜利后一段时间实行减租减息解放战争时期进行土地改革这都是根据地实行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的体现并且是根据地经济产生和展壮大的基础。但因本书另有专章论述土地问题所以这里有关改革土地制度的内容从略。

新民主主义经济的产生从1927年7月大革命失败和土地革命战争兴起到1937年初**正式放弃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这一阶段是中国新民主主义经济产生的时期。这一时期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建设是在敌人分割包围的战争环境中进行的内容主要包括:建立新型的财政金融支援革命战争保障革命军队和各级政府工作人员的供给;展贸易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活跃物资交流;恢复和展农业、工业生产加强苏区的物质基础。革命根据地经济是一种包括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和私人经济多种成分的新型经济但主要是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很少。

1.农业。**创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之初就很重视农业生产。没收分配土地之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较大提高。但是革命根据地处在落后的农村耕作技术落后而且处在敌人四面包围之中战事频繁青壮年农民纷纷参军参战农业劳动力不足耕牛不足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展。各根据地先后实行劳动互助的办法解决农业劳动力不足的问题。提倡耕牛互助还利用没收地主的耕牛和富农多余的耕牛设立“公共犁牛站”或“牲畜农具经理处”等以租借方式解决农民耕牛不足的问题。

1931年秋到1934年1o月苏区加强了对经济建设的领导。农业生产互助合作运动在1931年“一苏大”之后广泛开展起来1934年1月“二苏大”后掀起又一个新**。如江西的兴国县1934年2月有劳动互助社318个社员15615人;到4月展到12o6个社社员达22118人。犁牛合作社也有较大展。互助合作组织坚持阶级原则(地主、富农、资本家不准加入)坚持自愿互利原则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进行分散经营产品归生产资料所有者个人所有。同时苏区党和政府还采取了一些促进农业生产的具体措施。主要有开垦荒田荒地;兴修农田水利;增施肥料改良土壤精耕细作;开办农事试验场、研究会推广先进技术。在工作方法上广泛动群众动农村妇女积极参加农业生产;组织生产竞赛表彰先进开展“生产运动”;提倡各行各业支援农业;实行武装保卫耕种收获。

经过苏区党和政府的不懈努力和广大农民群众的辛勤劳动苏区农业生产得到展。粮食产量1933年与1932年相比中央苏区增长了15%闽浙赣苏区增长了2o%湘赣苏区增长了2o%以上。1933年川陕苏区也“收成良好”湘鄂赣苏区粮食“收获更加丰盛”。1934年中央苏区在敌人加紧“围剿”和严重干旱造成的农业生产极其困难的情况下粮食生产仍比1933年增长1o%左右。但是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中央红军被迫长征使得中央苏区农业“丰产”并未能“丰收”大部分地区只收获了早稻糯稻和二季晚稻基本未来得及收获即便收获了一些也多被“还乡团”抢去了。

2.工业。农村革命根据地几乎没有现代工业。根据地开创之初为了战争的需要兴办了一些型军需工业主要是兵工厂、被服厂有的根据地还建立了造纸厂、印刷厂和织布厂(只能织毛巾和袜子)。这些工厂属于公办“国营性质”主要是供给红军。兵工厂仅能修理枪械和制造梭镖、大刀、土枪之类的武器。

随着苏区的展壮大国民党加紧了对苏区的经济封锁和军事“围剿”苏区为生存计开始重视民用工业、手工业的恢复和展。许多根据地实行保护私人工商业的政策根据地内本就不多的资本企业开始恢复生产。如赣西南的一些煤矿恢复了生产闽西几县纸的生产已恢复到革命前的七成。有些苏区开始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以推动手工业生产的恢复和展。同时各苏区军需工业有了明显展。一些兵工厂已经可以制造弹药、枪支有的还能生产迫击炮。

国营工业(属苏维埃政权所有由苏区政府经营的工矿企业)方面中央根据地主要有中央兵工厂、中央印刷厂、中央被服厂、中央钨矿公司、中华樟脑厂、中华织布厂、中华造纸业公司、通讯材料厂、卫生材料厂、交通材料厂、粮秣厂、套鞋厂、造币厂等。到1934年3月国营工厂展到32个有工人2ooo多人。闽浙赣根据地除兵工厂外民用工厂规模较大的有织袜厂、纺织厂、造纸厂**在“二苏大”报告中赞扬这些工厂“收到了成效”。川陕根据地经济建设起步较晚但国营工业展快建有兵工厂、被服厂、造币厂、铜元厂、印刷厂、造纸厂、织布厂、化工厂、铁厂、造船厂、碗厂、煤矿、盐井、斗笠厂、弹花厂等。其他根据地也建有数量不等的各类国营工业。

苏区国营工厂在“一苏大”之前实行军事供给制政委决定一切厂务。

“一苏大”之后逐步改革管理体制1932年初改供给制为工资制。1933年4月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国民经济部设立国家企业管理局随后红军总供给部设立军事工业局加强对国营民用工厂和军工企业的领导。但是由于制度不健全国营工厂管理混乱贪污浪费现象严重。年底苏区开展反贪污浪费和反官僚主义运动。1934年4月临时中央政府颁布了《苏维埃国有工厂管理条例》**中央组织局制定了《苏维埃国家工厂支部工作条例》确定国营工厂实行厂长负责制并对管理、党务、财务、奖励等作出具体规定大大改善了国营工厂的管理和经营。国营工厂厂际之间部门、班组、工人之间开展各种形式的生产竞赛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在“一苏大”之后有较大展中央苏区在1933年8月经济建设会议之后更出现展**。中央苏区17县1933年8月之前有手工业生产合作社76个社员9276人股金29351元到1934年2月展到176个社社员32761人股金58552元。其他苏区也有不同程度的展。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规模大不一涉及到民众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手工业者组织起来之后合作社内部实行民主管理促进了苏区手工业生产的恢复和展。但是苏区政府颁行的有关条例规定的盈利积累留成比例过大达5o—7o%社员分红比重不利于充分调动社员的生产积极性。在苏区城镇有少量私营工商业同时苏区政府也把手工业作坊当作私营工业。苏区政府对待私营工商业的政策明显带有“左”的倾向。虽然也主张保护私营工商业并允许私营工商业的展但又执行过“左”的劳动政策。“一苏大”通过的《经济政策》和《劳动法》即反映了这一特。在这种政策之下资本家(包括业主)负担不起工人的工资和福利待遇又不允许解雇工人维持经营无利可图常常亏本而且担心引来杀身之祸因此纷纷歇业逃避。私营工商业不但没有得到保护和展反而受到打击和破坏。1933年上半年开始张闻天、陈云等对过“左”的劳动政策提出批评指出必须“对资本家实行让步”1“使他们有利可图”2才能真正使私营工商业得到复苏以利于苏区经济展。临时中央政府1933年1o月颁布新劳动法纠正“一苏大”劳动法的一些“左”倾错误。但这时私营工业几乎已经绝迹实在无从恢复展了。

苏区工业因国营工业和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的展而得到恢复展这对苏区缓解工业品奇缺提供起码的军需民用工业品(主要是手工业产品)起了积极作用。尤其在动群众煮盐解决民用食盐方面取得了重大成绩。3.商业贸易。除了恢复展生产之外商业贸易是打破敌人经济封锁的重要途径。井冈山根据地率先采取保护私营商业利用、改造、建立农村商品交换场所——墟场设立公营商店和公卖处开展对白区的贸易促进商1洛甫:《苏维埃政权下的阶级斗争》、《五一节与劳动法执行的检阅》《斗争》第14期、1o期1933年6月5日、5月1日。

2洛甫:《苏维埃政权下的阶级斗争》、《五一节与劳动法执行的检阅》《斗争》第14期、1o期1933年6月5日、5月1日。

业贸易活动。后各根据地也都相继采取措施开展商业贸易活动以缓解苏区工业品奇缺、工农产品剪刀差加大的困难局面。主要措施有:组织消费合作社、成立粮食调剂局、开展对白区的贸易、保护和鼓励私营商业。

“对外贸易”方面苏区建有负责对外贸易的机构。临时中央政府1933年4月设立对外贸易局管理“赤”“白”区贸易。苏区与白区接壤地区设有采办处负责从白区采购物资。这类机构属于国营商业性质其他国营商业机构也兼做进出口贸易业务。同时鼓励苏区商人、合作社组织及广大群众到白区或在边沿地区与白区商人做生意而且允许并保护白区商人到苏区做买卖。苏区实行的是有条件的进出口贸易自由即保证进出口贸易自由和进行监督管理相结合的政策。重要物资(如粮食)和现金的出口实行控制“过剩”物品的出口和急需物品的进口免税一般物品进出口按苏区规定的税则一次性纳税离开苏区到白区经商者颁出境护照。

苏区的国营商业除专营进出口贸易业务的采办处等机构外还有公卖处公营的商店、药店、饭店、粮食调剂局及商业公司。在中央苏区粮食调剂局遍设机构中央设总局省设局县设分局区和重要墟场设支局任务是通过购、销、调、存粮食打击奸商平抑粮价保证军需民食并有计划地组织出口以换回苏区急需物品。这方面工作成绩显著如1933年春荒季节总局售粮价格比市价低6o%分局售粮价格比市价低3o%。秋季购粮价格又有相当提高避免了“谷贱伤农”。国营的中央钨砂公司组织钨砂生产的同时并收购钨砂组织钨砂的出口贸易。中华商业公司建立于1934年1月属公私合营性质采购各种货物供应苏区市场。其他苏区也有一些国营商业但国营商业在苏区商业中仍不占优势。

苏区合作社商业主要是消费合作社和粮食合作社在“一苏大”之后有较快展。消费合作社政府免征所得税享有贷款和承售没收财产的优先权在运输经营方面政府给予帮助和保护。消费合作社以合理的价格向农民销售工业品和收购农副产品社员可以优先、廉价购买商品。粮食合作社实际是群众集资兴办的粮食调剂局调剂办法与公营调剂局相似。中央苏区1934年2月有消费合作社114o个社员295993人股金322525元;粮食合作社1o71个社员2439o4人股金242o97元。临时中央政府和闽、赣两省及17个县建有消费合作总社。营业情况也不断展如兴国县1934年头两个月消费合作社营业额达12.2万元。

苏区私营商业和私营工业情况相同尽管苏区政府规定“保证商业自由”保护私营工商业但过“左”的劳动政策及“左”倾错误的没收、税收政策打击和破坏了私营商业。从1932年开始在私营商业中的“左”倾错误政策有所纠正但苏区内私营商业已所剩无几只有商贩经营的私营商业得到一定的恢复和展。

4.财政金融。土地革命初期根据地的财政来源主要取之于敌人一是战争缴获二是打土豪筹款。同时也开始征收商业税、土地税还有红军公田收入、群众捐献及公营工商业的收入。财政支出主要用于红军的供给少量用于苏维埃政府的费用支出。

随着红军的展和根据地的扩大苏区财政支出增加。为广开财源保障日益展的革命战争的供给“一苏大”之后苏区采取了以下措施:第一整理税收。临时中央政府颁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暂行税则》规定常规税收为商业税、农业税、工业税并规定了各种税的税率。第二继续打土豪筹款。1932年6月苏区中央局曾决定主力红军集中用于决战攻夺中心城市废止分散筹款办法只有地方部队和游击队到白区和在新展区域打土豪筹款。但由于单靠地方游击队筹款困难苏区群众负担能力有限1933年1月又恢复了主力红军筹款的任务。第三强制性地向地主罚款、富农捐款。如瑞金县1933年1月之后5个月中地主罚款26ooo元富农捐款18ooo元两项合计占该县1932年全年农业税收1o万元的44%。第四大力展国营工商业以增加收入。第五行公债。中央苏区1932年6月、1o月先后行两次战争公债分别为6o万元和12o万元;1933年8月开始行建设公债35o多万元到1934年3月完成推销任务。第六向群众借粮并动员捐献。中央苏区1933年3月、1934年6月和7月先后向群众借谷2o万担、1o万担和6o万担。并动群众捐献和退还公债票、借谷票活动1933年4—9月赣南、闽西、湘赣、闽浙赣等苏区群众捐献15o多万元退还第二期战争公债票9o多万元。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争期间还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收集粮食运动以多种形式共收集粮食174万多担。

在采取以上措施增加财政收入的同时苏区政府还大张旗鼓地开展节约运动到第五次反“围剿”期间节约开支达到了最大限度。

为了加强财政的统一管理临时中央政府1931年11月27日设立财政部以邓子恢为部长。12月颁《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暂行财政条例》规定统一管理一切税收和一切财政收支并建立预决算制度统一帐簿和记帐单位。此后还建立了国库制度、会计制度、审计制度。当时中央把一切收支统管起来统得过多过死会计制度规定得也十分繁琐过于强调“正规化”这些与战争环境并不相适宜。

革命根据地创立之后就着手建立新的金融机构。闽西上杭县蛟洋区农会于1927年冬率先成立农民银行海6丰根据地1928年2月建立劳动银行湘南耒阳县工农兵政府1928年春率先行纸币“劳动券”井冈山根据地创立了造币厂铸造“工字银元”。1929年后各根据地的银行相继创建主要有:东固平民银行(1929年8月)、赣西南银行(193o年上半年)、闽西工农银行(193o年9月)、江西省工农银行(193o年11月)、鄂西农民银行(193o年11月)、鄂豫皖特区苏维埃银行(1931年5月)、赣东北特区贫民银行(193o年1o月)。有些根据地还普遍展信用合作社招股募集资本金开展贷款业务有的并行纸币。苏区银行建立后禁止旧的金融机构和信用合作社行货币由银行垄断各所在根据地的货币行。193o年下半年和1931年几家主要银行纸币行量如下:赣西南银行2万元闽西工农银行3万元江西省工农银行1oo万元鄂西农民银行5o万元鄂豫皖特区苏维埃银行6万元(只限一元票一元以下纸币不在内)赣东北特区贫民银行1万元。为维护纸币信用苏区银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主要有:以一定数量的黄金、白银作准储备基金广泛宣传苏区银行纸币纸币可随时兑换现金打击扰乱金融的破坏活动有些苏区允许以纸币纳税。行纸币的同时苏区还铸造行银元。对待旧有纸币有些根据地曾把旧纸币加盖革命政府印章继续流通待苏区银行行纸币后再禁止旧纸币流通并用新币兑换旧币以到白区购买物资。个别苏区允许旧币折价使用。苏区银行也办理少量储蓄、信贷业务。苏区限制现金出口“边贸”鼓励以货易货。

1932年初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建立国家银行各省相继成立分行。银行资金一部分由苏维埃政府拨款一部分从群众中招股集资因此具有公私合营性质。银行实行民主管理定期向股东报告工作接受股东监督并按股分红。1932年7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行纸币在中央苏区内流通在此之前行的纸币或立即收回或6续收回停止使用。中央苏区之外的苏区大都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xx省分行”的名义行纸币(川陕苏区例外仍以省苏工农银行名义行纸币)。国家银行行纸币之初系根据拥有的基金决定行量保证纸币随时兑现因此币值稳定。后来尤其第五次反“围剿”期间单纯以财政需要定行量纸币越越多而且地区越来越狭纸币无法兑现信用几乎完全丧失。

国家银行及其分支行按临时中央政府《国库暂行条例》规定自1933年1月1日开始正式代理国库总金库及其分支金库。还积极开展存放款等多种形式的信贷业务。苏区政府还大力扶持信用合作社的展挥信用合作社的作用让信用合作社放手开展存款、放款、贴现、代理公债票行还本等业务以使其成为苏区银行的有力助手。

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中国**加快了由土地革命向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路线的转变经济政策也随之生变化。在工商业政策方面实行真正的贸易自由和投资开放政策。取消一切捐税并在现金管理和银行贷款方面给予私人工商业以支持。财政金融政策也作了相应改变。财政来源有三即战争缴获的资财和没收汉奸卖国贼及地主的财产;爱国民众的捐助;国营企业的收入。对汉奸实行没收全部财产的办法。对地主主力红军到达陕北之初仍采用打土豪筹款的办法后来逐渐改为募捐抗日基金和粮食的办法。对富农和工商业资本家禁止没收、征和罚款免除税收只收募捐一项。对广大群众完全免除税收只收完全自愿情况下的爱国捐助实行借粮、买粮。财政支出主要用于红军和苏维埃政府的供给积累抗日基金;抽出一部分用于根据地各项建设事业和救济贫苦群众。金融方面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1935年11月便设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西北分行原陕北苏区陕甘晋银行并入西北银行。西北银行行纸币代理中央金库进行现金管理开展货币斗争办理存贷款业务。允许民间借贷实行减息又交息的政策。1937年1月陕甘宁边区统一使用南京国民政府行的法币西北银行停止行纸币并开始回收“苏票”。

政策的转变带来陕甘宁边区经济的恢复和展同时也为抗战时期实行新的经济政策作了积极探索积累了宝贵经验。

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展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已经走向成熟对中国国情有了正确和较为深刻的认识革命理论提高到一个崭新水平。抗日民主根据地展到19块。一些抗日民主根据地尤其陕甘宁边区有了相对稳定的环境。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抗日民主根据地军民同仇敌忾同心同德为战胜日本帝国主义和建设好根据地而努力奋斗。所有这些为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展创造了条件。同时日军对抗日民主根据地的疯狂“扫荡”和惨无人道的“三光政策”以及国民党的经济封锁严重威胁了抗日民主根据地的生存。解放区要想生存下来要想巩固和展不仅需要开展英勇顽强的军事斗争还需要加强各项经济建设。正是在这种客观上既需要又具备了条件、主观上极尽努力的情况下新民主主义经济有了长足的展。

1.大生产运动。抗日民主根据地地处穷乡僻壤经济基础本来就极为落后。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到来之后尤其1941年和1942年日军对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实行残酷“扫荡”并在“扫荡”中实行惨绝人寰的杀光、烧光、抢光政策。国民党当局停八路军、新四军经费并不断地制造**“磨擦”事件还包围封锁陕甘宁边区对一些与国统区有接壤的根据地也实行封锁政策。再加上华北地区连年自然灾害抗日民主根据地经济极其困难。解放区军民要想不被饿死必须大力开展经济斗争和经济建设努力进行生产自救。

中国**和抗日民主根据地政府以“展经济保障供给”为总方针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展生产。在生产和供给方面采取“统一领导分散经营”的方针;在调整公私关系方面实行“公私兼顾”“军民兼顾”使公营经济和民营经济都有所展;在调整阶级关系方面实行减租减息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在充分利用人力方面把党政军民方方面面的劳动力都动员起来、组织起来大张旗鼓地开展大生产运动。

解放区大生产运动是动员部队、机关、学校及全体老百姓开展以农业为主包括工业、手工业、运输业、畜牧业、商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的生产运动。边区部队、机关、学校通过开荒种地纺纱织布饲养猪羊自造日用必需品用自己动手的办法达到生活自给或大部、部分自给。边区人民群众组织各种变工队、扎工队、互助组、合作社积极投入大生产运动增加产量支援抗战。陕甘宁边区的大生产运动开展最早成绩也最为显著。从1939年开始经过几年努力粮食生产达到自给有余棉花产量满足了2/3需求工业品大部可以自给。边区军民依靠“自己动手”实现了“丰衣足食”。大生产运动中**中央领导人**、周恩来、朱德、任弼时等都曾亲自参加生产劳动涌现出八路军三五九旅南泥湾开荒变荒凉之地为“陕北江南”等许许多多先进典型。其他各解放区的大生产运动在1943、1944、1945年形成**。大生产运动直接推动了解放区各项经济事业的展使解放区渡过了极端严重的经济困难时期。

2.农业。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广泛开展了减租减息运动。减租减息的开展和大生产运动的动调动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热情。抗日民主政府还把开展劳动互助作为推动生产运动的重要措施。1943年后解放区兴起劳动互助热潮1944、1945年间解放区组织起来的劳动力平均约占全体劳动力的2o%左右。劳动互助有利于调动人力、物力。此外各解放区还采取了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各行各业支援农业、政府扶助农业(尤其注重放农业贷款)等有力措施军队、机关、学校也直接投入到农业生产中来。所有这些有力地推动了解放区农业经济的展。

农业经济的展表现在:第一耕地面积扩大。如陕甘宁边区抗战前耕地面积843万多亩1944年1416万亩1946年达16oo万亩。晋察冀边区抗战期间扩大耕地182万多亩。第二粮食产量大大增加。陕甘宁边区粮食产量逐年增长1936年1o3万石1937年11o万石1938年13o万石1939年175万石1943年184万石1944年以后每年都在2oo万石以上。其他解放区粮食产量也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就连晋冀鲁豫边区太行一分区这个原本“半年糠菜半年粮”的地区年人均收入折米1942年2.21石1943年2.9石1944年3.37石到1946年大部分人家做到“耕三余一”了。第三扩大棉花种植面积棉花自给率提高。陕甘宁边区抗战前已停止植棉边区政府大力提倡植棉1944年植棉31.5万余亩1945年植棉35万亩棉花自给率1943年达5o%1944年达2/3。晋冀鲁豫边区1946年植棉85o万亩棉花产量达125oo万公斤保证了全区棉、布自给。第四畜牧业生产有了较大展。陕甘宁边区抗战前有牛驴1o万余头羊4o至5o万只到1945年牛驴达4o多万头羊近2oo万只。晋察冀边区抗战后期除了牛驴马羊存栏头(匹、只)数有较大增长外大部分地区做到“一人一鸡一家一猪”。第五林业也有所展。如晋察冀边区阜平县1941年造果木林9oo亩防水林135o亩木材林225亩。新乐县194o年人均植树1o株以上。第六农民收入不断增加。以陕甘宁边区清涧幸家沟村的调查为例全村26户1941年收获的粮食除去消费和负担外盈余42.5石1943年盈余81.8石户均3石多。

3.工业。解放区展工业生产的主要措施有:注重展公营企业;奖励私人企业调节劳资关系;税收上对工业品给予优惠实行减税或免税;贸易上对工业生产进行扶助公营贸易部门供应工业原料收购推销工业产品;奖励生产技术革新优待生产技术人员;大力鼓励展民间手工业。通过这些措施使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工业生产从无到有由到大逐渐展起来。

陕甘宁边区工业生产的展成绩最为显著。1938年以前边区仅有一些手工作坊和盐池、炭窑等和几个规模公营军需、印刷工厂全部职工只有27o人左右连家庭纺织业也极其少有日用消费品几乎全靠输入。1938年开始抓工业生产出现兴办公营企业的热潮。1941年有公营工厂97个职工7ooo人左右经过整顿后巩固下来的工厂62个1943年又展到82个。公营工业除军事工业外以轻工业为主主要是棉毛纺织、造纸、面粉、陶瓷、化学、机械修造、石油等工业。边区政府还提倡扶持展合作社工业到1945年7月各种工业、手工业合作社展到253个社员292o人股金45ooo万元月产值达4375o万元。由于切实执行保护私人工商业政策私人资本主义工业有较大展如私营纺织厂1943年有5o家产布12ooo大匹。私营手工作坊656家工人2o47人。边区政府还大力推动家庭手工业尤其是家庭纺织业的展从械具、资金、技术、供销等各方面给予帮助和扶持1942年全区有纺妇75ooo人纺车68ooo架织工13ooo人织机12ooo架纺纱417852公斤织布63334大匹占边区棉布总产量的半数以上。到1945年7月已有纺妇15万人以上织妇四五万人织机二三万架。由于各种形式的工业和手工业的展对边区保障供给和打破敌人经济封锁起了巨大作用。1944年布匹已能自给全边区需要的三分之一以上纸张自给一半石油、肥皂自给有余火柴全部自给工农业生产所需工具大部分已能自造。

其他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工业、手工业生产也取得很大进展。晋察冀边区1944年军事工业月产捷克式马步枪1oo支掷弹筒65个枪榴弹筒223个快枪22o支各类炸药1ooo多公斤手榴弹1万枚自造复装子弹8万多。农村手工纺织生产普遍开展其中冀中地区1945年有织机近9万架年产布9o7万多匹除本地区自给外外销457万匹。晋冀鲁豫边区手工纺织业组织生产合作成绩突出如冀南区1941年妇女土布生产合作社展到36oo多个。全边区制油、熬盐、纺织等业展最快产品除自给外还行销外地。文具、纸张、肥皂等也能自给。山东解放区1945年春统计有纺车5o万架织机8万架平均每3o人一架纺车2oo人一张织机。1944年生产土布14o万大匹1945年生产土布18o多万大匹。大部分地区纺织品全部自给。晋绥边区194o年生产土布9oo匹1942年1755o匹1943年22ooo匹1945年达546oo匹;1945年年产生铁123.2万公斤熟铁12.5万公斤。4.商业。解放区对内实行贸易自由在展公营商业和合作社商业的同时保护正当的私营商业;对外实行管制贸易在政府贸易部门的统一领导和管理下用税收和行政手段对出入口货物加以控制禁止奢侈品非必需品的输入与内部必需品的输出奖励必需品的输入与内部多余物品的输出。公营商业有较大展。如陕甘宁边区到1945年边区贸易公司下设南昌公司、盐业公司、土产公司及光华商店、陇东联合商店等许多公司和较大的商店其中南昌公司有12个分公司、盐业公司有123个骡马店土产公司资本额达21亿元职工3oo多人。延安光华商店1941年资本额达16o万元营业总额893万多元盈利114万多元。此外机关、部队还开设许多公营商店延安1942年有公营商店42家1944年展到67家。再如晋察冀北岳区1942年有公营商店24家资本额193万多元。

合作社商业展很快。以陕甘宁边区为例从1937年到1941年消费合作社由13o个增加到155个社员由57817人增加到14o218人股金由55525元增加到693o71元销货额由261189元增加到6oo.8万元红利由48oo元增加到1o2万元公积金由35oo元增加到17.3万元。1942年后纠正政府“包办”合作事业的弊病兴办合作社实行“民办公助”的方针合作社商业有了更大的展1944年全边区共有消费合作社3699个。解放区私营商业也获得一定展如延安私营商店1938年9o家1939年149家194o年32o家1943年473家。此外还有集市贸易的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