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缘 第九章 祭 祖(1/3)

x,最快更新血缘最新章节!

巧生一家把建工这个城里(他们宁肯认为他是城里人)来的亲戚当贵客招待。每顿饭母女之间都细心商量揣摩怎样才合他的胃口,忙于家务的同时也尽量陪他说话。毕竟是初次相见,几个妹妹们对他怯生生的有些怕羞。临走时,全家人恋恋不舍地把他送出大门口,目送他走出胡同,让他过几天一定再来。

巧生陪着他一起回下洼。土墙根下有几个老女人抄着手一动不动地站着,一双充满各种猜疑的空洞的大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他。

走出一段距离,他低声说:“她们怎样瞪着眼睛这样看人呀?”

“没什么。外面有人来,这些人都这样。”

走在来时的田间路上,建工感慨自己这个家族为了生计而上东北的经历。

她说:“从东北回来的那个时候我就记事了。从大伯家出来,我看到我娘都流泪了。她一向很坚强,这些年,家里即便在最苦、最难的时候,我也没见她掉过眼泪。她不愿意回来。回来以后,有时不知怎的,她就叹着气说,‘唉,当初要是不回来就好了!’可能是受大人影响吧,我从小就一直觉得,我早晚会离开这个地方,说不定哪一天说走就走了。家里有不顺心的事的时候,我就说,咱什么时候上东北去啊?咱还是回东北去吧!”

“对了,你当初是怎么到我家去的?”

她沉思片刻,说:“我到你家去的前一年,咱大爷爷家的大伯赵继安回来看望咱家里这些人,走了以后,我大给他写去一封信,想让他家里的大儿子给我或我姐找点儿活儿干——当时他大儿子刚从部队上转正,在一个兵工厂里就业当了一个小干部。不久,大伯就来信说给问好了,让这边人过去——那时我姐正在县里培训,我就说,‘我去吧,我愿意去!’大人就答应让我去。那几天我兴奋得睡不着觉,好像说走第二天就走。可是,过了一段时间还没有动静了,我心里感到纳闷:难道又有什么变化了吗?可又不好过问大人。这事就慢慢过去了,过了春节,有一天,我大突然说要带我去博山你家,我就想:不是说好了要去东北吗?怎么又改为去博山了呢?随后我就想,反正,不管去哪里,只要让我出去就行!”说到这里,她清脆地笑出声来。

突然,伴着一阵惶恐,建工想起了一件事情,但随即他又极力挣脱那个沉重的阴影,不愿再去想到它。

她低着头,边走边说:“那时,我担心到你家以后留不下,又再倒回来,我就在车上跟我大说:‘要是博山留不下的话,就还是上东北去吧。’他说,先去看看再说吧。没想到,到你家以后,就留下了。”

“你那时也是因为好奇,才总想离开这个家,到外面去吧?”

她摇摇头说:“也不全是。那时候家里困难,我姐她还没去花边站,没有工资,有时候家里就连打油买盐的钱都拿不出来。从我记事起,我娘就有哮喘病,那时候这种病叫‘痨病’。她晚上经常咳嗽起来,把我吵醒,一阵紧接着一阵,没完没了地咳嗽,喘气就象是拉风箱的那种声音。我心里揪得慌,有时恨不得把她的喉咙掐住,把里面那个东西掏出来——可能我不该这样想,不过当时确实也就是这么想的。”说到这里,她心里一阵难过,过了一会儿才又说:“她实在,太痛苦了!那时我心里就想:我将来一定出去挣钱,等挣了钱,先把她的病给治好。”她眉头紧锁,神情忧郁地向远处清冷的田野望去。明媚的晨光照着她那一时阴沉下来的脸。

建工心里涌起一阵感动,想不到她竟然对母亲的感情如此深挚。他说:“咱们这个家族中,你家大妈,三婶,还有我母亲,都有这种哮喘病呢。听说这种病是饿出来的。”

“就是啊,前些年生活不好,有这种病的人挺多。”

一会儿,她的脸又舒展开来,微笑着说:“我到你家正好四年了。其实时间也挺快的。”

巧生、巧欣和这一家人过去的经历,让他感同身受。这是一种融入了亲情的对骨肉相连的亲人的感受。

巧生陪爷爷说了一会儿话才回去。建工突然记起三妹妹提到过的家谱,就问家谱是什么样。明全老人走到里屋尽头的桌子跟前,拿开靠墙角的一个针线簸箩,端起下面那个失去了光泽的深褐色木匣子,放到炕上。老伴嘴里呜啦着什么,把炕桌和上面的东西拿到外间去。建工打开盖子,取出一个半透明的塑料包,打开,里面有一张折叠的厚纸。一层层翻开,原来是一张偌大的表谱,整整占据了大半个炕的面积。顶端的正中,板印着一个红彩的人物,下方正中的格子里填写着“赵推”和“一世始祖”几个字。依次往下,填写的姓名呈一个塔状,越往下越多,形成密密麻麻一大片。

明全老人面带喜色,说,到初一那天,全族的老少都来磕头,院子里都盛满了人,可热闹啦。建工歪头看着,好奇地问,上面怎么没有家里这些人的名字。他说:“都写在家谱书上了,这上面都是先人,是挂在墙上用来供奉的。我去看看你五爷爷在家不,让他拿来你看看。”说着下炕出去了。

不久,明全老人带着两位老人进来,介绍那个矮胖健壮的人是他的五爷爷,高而瘦的那个是六爷爷。奶奶又把炕桌搬进来,出去沏茶。一阵寒暄过后,六爷爷把一个精致发光的棕色木匣子放到上面,取出了五本半旧的黄皮线装书,一边兴奋地说,他回老家来看看,了解家族的一些事很有意义。

每本的封面上都用毛笔竖写着“琅琊赵氏家谱”几个字。建工虔敬地打开第一册看起来。前几页是用文言写成的不带标点的序文。

奶奶端茶进来,一一斟上。明亮的屋里顿时溢满清淡的若有若无的茶香。后来,五爷爷“吧嗒”着袋烟,问他看出点什么意思来没有。

他抬起头来说:“咱们的始祖名字叫兴,是湖广人,元末明初时候,跟随明太祖打天下几十年。他的大儿子名叫惯,继承父业,屡立战功,被封为淮安卫海州的长官。二儿子名叫推,从淮安迁到咱们这里来,在藏马山定居了下来。这个叫推的,就是咱们赵家的一世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