涛声依旧 76、第八十八章(1/3)

x,最快更新涛声依旧最新章节!

从省城到学校,走了半个月,从禄口机场回省城只用了短短两个小时。

打开家门的一刻两个人同时察觉到以往不再,屋里没有了张容,家里陈设虽然一如往常,原模原样,屋子却空荡了似的,冷冷清清。

韩耀连外套都没来得及换就给张容去了电话,告诉他爸爸到家了,问他安全回学校了没有,又絮絮叨叨的嘱咐了许多,重复来重复去的那些话,别的也想不出说什么好。到开学军训之后再想跟张容说话,韩耀和张杨就不敢主动打过去,只能等儿子打过来,因为不了解儿子哪些时间在上课开班会,什么时候又有活动,怕耽误他做事。好在张容星期日总是有空的,渐渐地例行通话也固定了下来。

每个星期天,张杨拿着手机听张容讲学校里琐碎的事儿,社团啊课程啊之类,他才明白以前张母收到他来信的时候,是怎样一番心情。

孩子去远方上学的唯一好处就是――一旦有什么不好的事儿,不用费尽心思藏着掖着,直接绝口不提就可以瞒住孩子了。

秋天来临不久,韩耀去做了胆囊切除手术。他的胆囊整个都不好了,息肉和炎症让他疼得受不住,胆汁分泌不好也影响肝功能,医生说,息肉肯定剃不干净,建议干脆摘除胆囊,只要术后一年调养好,基本不会影响其他。韩耀和张杨商量了一下,决定做这个手术。

住院那几天,张杨在病房陪护听韩耀呼噜震天响实在烦闷得慌,偶尔到楼下花园遛一遛,和小湖边推轮椅的老人闲聊家常话儿,竟学了不少居家做菜非常实用的老方法,什么蒸豆包,拆骨肉,酱猪耳之类的,有一些连张母都没听说过。

韩耀出院正赶上北方晾晒冬储菜的时节,住楼房不比独门独户了,这么多户人家共享一座花园,每家都有几十上百斤的白菜,堆砌在向阳的台阶上,一叠挨一叠,碉堡似的。他们家的冬储菜是从祈盘屯搁车拉来的,大白菜直挺挺的新鲜,干净爽利,楼上楼下的邻居一走一过看见了都上赶着询问,诶呦!这菜忒好了!哪儿买的啊?张杨怕小区里的孩子们淘气劲儿上来再踢一脚捣个乱,所以如果正赶上五六点钟学生放课,他又不用去剧团,那他就一定会搬个小板凳在自家白菜堆前坐着。

韩耀看张杨楼下的干活儿去了,他自个儿在家没劲,也随过去一起坐,晒晒太阳,看张杨择菜,削土豆皮,或者端个盆灌香肠。

这个灌香肠的手艺就是在医院和大妈们学的。特色风干肠,切块的鲜猪肉,五香料包和辣椒粉,去市场买一包肠衣用水泡开,灌进去挂在阳台晾衣架上让小风一吹,皱干变色了就是手制香肠,想吃的时候蒸锅做水热腾二十分钟,咬一口直淌油,特香。

医生嘱咐韩耀少吃肉饮酒,韩耀也是尝到过内脏疼的滋味儿了,医生说啥他都听,以前一顿饭二两酒,顿顿大口吃肉的老爷们儿,现在憋屈的跟什么似的。张杨饮食一向健康,唱越剧要求身段好,气质佳,张杨小时候家穷,也苛待惯了,爱吃土豆黄瓜绿叶菜,每顿两碗米饭,有香菇冬瓜西葫芦就吃的香。这回俩人在家对着吃饭,一个合口,一个不合,张杨看韩耀一到饭点儿就闹心巴拉的,炖肉肘子又不实在敢让他吃,于是做了很多手制香肠在阳台挂了一长溜儿,每顿饭切上一小碟给他解馋。

如此,张杨傍晚晒阳的惬意时光,基本上都用作捅香肠了,韩耀跟屯大爷似的,四腿拉胯往单元门口一坐,倒是自在悠闲得很。

有一回灌香肠,张杨两手黏糊糊的跟肉较劲,边道:“今年猪肉价涨的真他娘的邪乎,往常才几块钱一斤,睡一觉就他妈变十几块一斤了。灌一根香肠多费多少钱?你,以后一天一两肉,多了不中吃了我告诉你。”

韩耀瞥了他一眼,“我吃肉我花钱买,贵也贵不着你,今儿再弄二十斤,我多吃几顿。”

张杨毫无表情,显然不想跟他废话。

过了一会儿,张杨做完手里最后一截肠衣,还是忍不住叹气说:“现在菜也贵,肉也贵,要是没钱的人在城里根本没法儿活。还好我爸我妈在屯里有地有房,也有脸面,吃喝不愁,今年连农业税都免了,诶对,我跟你说过没有?前几年公路不是通了么,今年祈盘抽签抽到了‘小康村’,又按自来水又按路灯!现如今到哪一提起农村户口肯定有好政策,真是……活了这么些年,农村反而强过市里了。”

韩耀左右瞅瞅,看四下没人,特别没素质的赶紧把烟头捻灭扔进花坛里,道:“现在惠农政策好,我前几天琢磨个事儿,正好今天跟你说。”

张杨拿起布巾简单擦了擦手,“说吧。”

“你爸妈岁数大了,再照现在的情形继续种地,身体恐怕负担不起。”韩耀缓声说:“趁政策正好的热乎劲儿,让他们在屯子里开个小超市吧,进货上货咱们来弄,把你老姨家的儿子找过来帮忙,你爸妈歇一歇,松快儿两年。”

韩耀觉得,终于农村人都富起来了,腰包有钱没处花,也不会花。乡下市场需求大,东西却少,开超市盈利肯定多。他一拍张杨的膝盖,合计道:“再者还有,我听说那个什么小康村儿,晚上组织乡民扭大秧歌唱二人转还给补贴,咱们留一块空地,天天喇叭一放,这钱也到手了不是?”

张杨坐着听他讲完,若有所思:“想法真挺好,可行。但是我爹妈未必愿意……先不提吧,俩人还能干动,也爱干地里活儿,不让他们干兴许还生气。等以后身子骨真不硬实了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