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兵王之叫我魏和尚 1、真永魏大勇(1/2)

x,最快更新抗战兵王之叫我魏和尚最新章节!

时间是1938年夏末。

继东三省沦陷多年以后,狂妄无比的鬼子兵大举侵华,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已然侵占了中国华北、华东地区大片的大好河山。

空山新雨,将山林涤荡一新。

松山空明寺。

山峦连绵,层林叠翠,青灯古佛,几杵疏钟,便是千百年来,僧侣们生活的全部。

这里,本是与世无争的方外之地。

只是因为战争的缘故,现如今,空明寺这处佛门圣地,已不再是世外桃源。

至少对于真永和尚来说,他的心境,已然无法做到像往常一般心如止水。

真永的俗家名字,叫做魏大勇。

他是1921年生人,老家在登封县下面的一个小村落,现年17岁,正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年纪。

说起来,魏大勇7岁那年进入寺里,拜在西院静云大师门下,习文练武,已然历时10年之久。

那个年头,登封乃至周边县市的许多人家,都愿意把自家的儿子,在年幼之时,送进寺里磨砺一番。

一来是因为孩子多,家里穷,送一两个孩子进庙里,能够减少家庭负担。

二来孩子在山上学点本事,说不定下山后哪天就有出头之日,摆脱祖祖辈辈土里刨食的命运。

当然也有富贵人家将自家的熊孩子,送到庙里磨砺一番,实指望成年后能够有所担当,至少性格方面会沉稳持重一些。

这些孩子上山后,并不一定都会落发为僧。

有些人只是成为庙里的俗家弟子,练个三五年的功夫,就下山娶妻生子,传承家业,抑或外出游历,闯荡江湖去了。

也有不少人成为小沙弥。

这些小沙弥中的一部分人,成年后看破红尘,毅然选择正式剃度,燃香受戒,彻底皈依佛门。

另一部分人,则会选择脱下僧袍,蓄发还俗。

魏大勇这一辈的僧人,都属于“真”字辈。

进入山门之后,师父便借他名字的谐音,赐他法号“真永”。

小时候的魏大勇,天资聪颖但生性顽劣,对于拜佛念经并不起劲,读书也就是识得日常用字,不至于当个睁眼瞎罢了。

若是遇到佛经上稍微生僻点的字,他就要抓狂。

不过在练武方面,魏大勇却展露出超凡脱俗的领悟力。

同一个师父传授武艺,往往师兄弟们还没入门,他就能将整套的拳法或剑法,记个**不离十。

时间从指缝间悄悄地流逝。

10年弹指一挥间。

魏大勇也从一个瘦弱的小沙弥,变成了强健的少年。

现如今的魏大勇,长得外形很是硬朗,锃亮的光头,国字脸,剑眉虎目,两片厚实的嘴唇,一双眼睛炯炯有神,脸上稚嫩的痕迹尚未悉数褪去,不过言行举止显然比同龄人更加成熟。

常年练武的他,肌肉结实,身材也非常匀称,整个人看上去干净利落,让人感觉很舒服。

10年武僧生涯,魏大勇练就了一身钢筋铁骨,身手更是深不可测。

这10年以来,他只专心致志做了一件事情——

练武。

他天分高,悟性强,肯吃苦,因此在武术方面的精进,可以用“突飞猛进”四个字来形容。

在全寺所有武僧当中,魏大勇的武功,绝对是出类拔萃。

遑论庙里,就算是江湖上有名有号的练家子,几个人也根本近不了他的身。

魏大勇还有一项能耐。

那就是打小他的眼神就极好,在村子里都出了名。

他用弹弓打鸟,根本无须瞄准,无论那鸟是树上站还是天上飞,只要落在他眼里,那就要遭殃。

有时候,他身上没带着弹弓,就徒手扔石子,往往随手一抬,小石子“嗖”地激射而出,再看那鸟,应声落地。

凭着这一手绝活,想当年他就是一个孩子王,身边总有一群跟屁虫围着他转。

到了庙里,生性好动的魏大勇,依旧玩性不改,经常趁着午后练武的间隙,跑到后山的林子里打鸟打野兔之类,眼神和手法也就越发的精进纯熟。